首页 2006年第3期

富豪的脑袋有多大?

作者:杨学武




  我身在商场,经常与一些富豪打交道。近日有幸结识一位榜上有名的富豪,他的名气早已使我如雷贯耳,而见面时他递给的名片更使我眼花缭乱。名片的开本比普通名片大几倍,而折叠起来与普通名片一样小巧玲珑。使我眼花缭乱的不是它的质地高贵和印制精美,而是它主人的琳琅满目的头衔:除了××总裁、××董事长等等和××人大代表、××工商联主席、××基金会理事长等等之外,还有××博士学位、××大学客座教授、××学会名誉会长、××刊物特邀编委、××研究中心首席顾问等等等等。
  我拿着这张“沉甸甸”的名片,不禁发出感叹:这么多头衔需要多少文化知识和聪明才智?需要多大的脑袋才顶得起啊?
  在我的印象中,某些官员的脑袋倒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堪称“巨头”。他们在没当官之前,脑袋和常人一样大小;可当官之后,脑袋就随之大起来了——变得越来越有文化知识和聪明才智了,因而脑袋上的头衔也便越来越多了。虽然他们也只有一个身子和一个脑袋,可他们仿佛有分身术和分脑术,既能当多种多样的官,又能读研究生、做博士生导师,还能当理论家、军事家、文学家、音乐家、书法家、文物鉴赏家、古玩收藏家……他们简直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不愧是“跨世纪”的领导干部。
  某些富豪和某些官员似乎具有相同的“脑基因”。他们在没有发财之前,脑袋也与普通人一样大小,可一有钱之后就“一阔脑就变”了。号称“中国头号走私犯”的赖昌星,脑袋上大大小小的头衔究竟有多少?有记者就此采访他时,不知他是数学水平差还是记忆力不好,竟然声称“数不清”。震惊全国的沈阳黑社会性质组织头目刘涌,其脑袋之大,大得可怕;头衔之多,多得惊人。如果不是他“多行不义必自毙”,其“刘老大”的名气和威风,并不亚于也被称为“慕老大”的原沈阳市长慕绥新。
  也许有人认为,富豪不就是惟利是图么?要那些虚名头衔干嘛?难道不怕和某些官员那样,因为头衔太多而忙得“日理万机”、累得“废寝忘食”?而且由于应酬大多而误了“钱钱性命”?其实不然。如今某些富豪之所以热衷于而且不惜代价地把脑袋“做大”,是因为那些看似虚名的头衔一旦戴到他们头上,并经过他们的精心“加工”和“包装”,便成了“含金量”很高的“桂冠”。于是他们“虚则实之”,把头衔与经商“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头衔的“效应”,取得“不尽财源滚滚来”的辉煌成果。
  如今在官场和商场有句流行语:“做官必读《曾国藩》,经商必读《胡雪岩》。”胡雪岩之所以要弄个“红顶子”戴上,不正是为了走官商结合的发财之道么?某些富豪当然要“活学活用”,而且事实证明他们在当今官商结合十分猖獗的“大好形势”下,比胡雪岩更能玩弄权钱交易,更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赖昌星、刘涌之流的富豪,就是凭着他们脑袋上的顶顶“红帽子”,在商场上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等优势,别人费九牛二虎之力也拿不到的批文,他们亮出特殊身份就可不费吹灰之力拿到;别人使尽浑身解数也搞不到的贷款,他们用“大帽子”一压就可轻而易举搞到……他们的许多财富,就来源于他们的特殊“大脑袋”。
  富豪的名片“沉甸甸”,我的心也沉甸甸。为何社会上出现“仇富”现象?不正是赖昌星、刘涌之流的富豪以非法手段敛财致富,才引起人民的公愤么?如果对他们不“仇”,天下还有公平和公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