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3期

那些小小的恶……

作者:常 蕾




  何为小小的恶?诸如随地吐痰、哄抢座位、乱穿马路之类,谓之“小小的恶”。怎么个“小”法?小到易被自我原谅,小到犹如浮尘,无处不在。
  小小的恶总是躲在“小节”里,人们很容易忽视它。不消说“豪放派”们总是“不拘小节”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打喷涕不避人;连“婉约派”也时不时要“踏青折柳”,“六月飞纸”。你若是上前指出,对方多是一脸的无辜,再不然就是一脸惊愕:怎么能说是“恶”?不拘小节能算是“恶”么?
  小小的恶真是无处不在。君不见大街小巷的“飞痰”一族,纵横于路口的“红绿色盲”,水龙头里淌不尽的水滴,人行道边始终空缺的栏杆,地铁站台上不顾危险越过警戒线一拥而入抢座位……小小的恶,数量何其多也,生活的角角落落都有它们的影子,颇有点要包围文明世界的架势。正因为如此,它们的危害决不可小觑。
  小小的恶容易让人自我原谅。比如你闯了个红灯,你会说是因为时间紧或者没看见红灯,总之是情有可原的;又比如你在公交车上见到老者没有让座,那一定是因为你累坏了或者其他,总之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忐忑不安成了心安理得,充足的理由使“素质差”成了一种“迫不得已”的结果,不知不觉中也就原谅了自己的“低素质”。
  小小的恶包裹在侥幸心理之中。谁都知道随地吐痰危害公共卫生、滥食野生动物会传播疾病、乱扔废电池会污染环境……但是,人人都吐痰,为何我不能?大伙都在吃,就多我一个?扔了那么多的废电池,地球不照样也好好的?殊不知如此侥幸心理往往会酿成巨大的灾难。2003年春天的“非典”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人认识了一种叫“果子狸”的小动物。既然人们把他们送上餐桌,就难保自己不被送进隔离病房。
  对于这些“小小的恶”,多数人先是不满,再是麻木,最后自己也如此这般了。由于本应责备、制止小小的恶的人,或旁观或参与,“小小的恶”的泛滥也就成为可能。当人们对此习以为常、视若无睹的时候,这些低素质行为导致的就不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损失、社会秩序的混乱,它开始腐蚀社会的道德基础,演变为道德的沦丧、精神的消解。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类的基本伦理道德,但是在今天却离我们越来越远了。以前公交车售票一声“哪位乘客让一下座”便会有人响应,可现在,售票员不厌其烦地“宣传”,众人却无动于衷,一副我自岿然不动的模样,有的闭目养神,有的佯装看书看风景……若是动员具体某一人,往往不是遭对方的白眼,就是一顿气恼的骂骂咧咧。渐渐地,售票员们也学乖了:我干嘛要白白地惹一身晦气?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吧。于是程序化的“不厌其烦”的广播语出现了,人们更加充耳不闻,由那广播自娱自乐去吧!“尊老爱幼”这档事也就在公共汽车上一笔勾销了。何止“尊老爱幼”,还有“无私奉献”、“助人为乐”……它们在“小小的恶”的围攻下,渐渐支持不住了,开始偃旗息鼓了。
  从恶如崩,哪怕是小如浮尘的恶,也可能成为遮天蔽日的沙尘暴。所以必须警惕那些被人忽视、被人原谅而又无处不在的“小小的恶”,它们正在角落里窥视我们,盘算着如何侵蚀我们、腐化我们,进而占领我们的精神,让人类走向毁灭。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现实生活中,诸如文中所举的事例,像随地吐痰、硬闯红灯、攀折花木、乱倒垃圾、不给老弱病残等人让座,比起那些偷盗抢劫、嫖娼卖淫、坑蒙拐骗以及以权谋私等不法行为,确实只属于“小小的恶”的范畴,由于司空见惯和习以为常,人们已经见怪不怪了。殊不知,如果这些“小小的恶”若集中于人的一身,并不断膨胀、扩大,就不是简单的问题了。如果再任其在社会人群中广泛扩散、蔓延,那就更加可怕。如果不是健忘,年纪大一点儿的人,都知道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广泛学雷锋的风尚。如今,要是有人学雷峰,就会有人说他是精神有毛病。“小小的恶”就在这短暂的几十年时间里演变成社会上道德良知的崩塌,再这样下去,将不可思议!
  小作者能以敏锐的眼光透过这些如浮尘一样的“小小的恶”之类的社会现象挖掘造成这种状态背后的心态和产生的土壤,以调侃的语言提出严肃的社会话题:现代人的文明程度确实令人堪忧。
  刘玄德在白帝病危之时,曾嘱咐其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古人尚且明白善恶成败之理,为何今人如此亵慢这些至理名言呢?文章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主题。
  
  选材点评:
  这篇议论性散文在选材上比较贴近社会、贴近生活。为了说明“小小的恶”的无处不在,作者列举了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人的恶习,有力地支撑了自己的观点。同时认真分析了造成这些恶习的心态与道德成因。使文章的主题进一步深入。总的看,此文之所以成功,主要在于作者能以敏锐的眼光和积极的价值判断标准权衡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唯其有善恶之分,才能泾渭分明地判断孰是孰非,才能作出正确抉择。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架构成篇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提出论题:“小小的恶,无处不在。”
  中间部分,列举事例具体分析论证“小小的恶,无处不在”,重点分析了造成“小小的恶”的背后成因是人们的“低素质”、“侥幸心理”乃至道德沦丧导致的精神“麻木”。
  结尾部分,揭示“小小的恶”的社会危害。引起世人警醒。
  文末没有分量太重的语言,在含蓄中揭示题旨,“从恶如崩”的后果可想而知。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活泼幽默具有一定批判与讽刺效果。文中恰当运用了反语、反问、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手法,文句整散相间,增强了表达效果。比如,“不消说‘豪放派’们总是‘不拘小节’地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连‘婉约派’也时不时要‘踏青折柳’、‘六月飞纸’……”。
  
  微瑕指正:
  对“小小的恶”问题的解决思路文中未置一词。
  
  写作建议:
  这篇文章的出众之处在于文章主题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密切关注。如果作者的眼光仅仅局限于狭小校园里,是看不到这些社会中的不良现象的。可见,要写好作文,说千道万,还是让学生多了解社会、多体验生活,那里确实有取之不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