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3期

透过墓碑

作者:张晓思




  矗立的石碑站立在那里,经历千年的风雨,爬满了历史的皱纹,记下岁月的沧桑。它是空白的。
  它就是无字碑。
  它的主人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在封建年代,一个女子掌握着治国大权,坐在龙椅上,得到了崇敬与怨恨。她是一个坚毅的女子,用智慧的头脑将岌岌可危的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建立了奇功伟业。她是一个复杂的女子,一路艰辛的历程让她麻木,为了权力割舍了亲情与爱情。在那样一个时代,女人夺了男人的权就是反了纲常,女人代替了男人的地位就是反了贞德。面对四面楚歌,武后没有像常人一样被洪水击倒,而是将女子刚毅的意志化作坚固的堤岸,与洪水顽强地抵抗。最终,武后让群臣心悦诚服,让百姓丰衣足食,也赢得了历史的肯定。
  这样一个伟大强韧的女皇帝,却留给后世一方空白的墓碑。无字碑旁草色青青,为这一方空白添上了一笔绚烂的痕迹。武后拥有绚烂的一生,有苦难,有争斗,有荣华,却没有平凡人的亲情与爱情。一个权力中的女子,注定与平凡的幸福擦身而过,注定会身处权力的纷争与社会的无常动乱之中,注定会身心麻木地期待真实与平凡。
  历史的流淌带走了无字碑背后的絮语,背对着无字碑,我睁大双眼往前走,看着一个动荡的年代所掩埋的成丘尸骨。墓碑成了一道残酷的风景线,在世界的角落里独自观看阴霾世事与风花雪月。
  眼前是一个外国人的墓。石头墓碑,朴实无华,只写着他的姓名和存活的时间,没有只言片语。因为他是自杀,所以无法获得一个十字架。
  不知道他是否后悔。他或许仅仅是别人眼中的傻瓜,黑暗时代挤压下的异类。然而他的心中却有一扇宽广的窗,洒进来的是对生活的绝望与对画画的执著,所以也义无反顾,用浓烈的色彩涂抹着炽热的向日葵、吃土豆的人、没有耳朵的自己、漩涡状的星空。这仅仅是表达内心对世界的排斥与厌恶,孩子般的幻想塑造一个飞翔的空间,他想从现实中逃离,回归自然与平凡的人生。
  生前,他没有得到认可,只得到无故的指责和误解;死后,他得到各个领域的人的崇敬,他的画也价值连城。
  他在世上得到的最好礼物是一片墓地,朴实无华的墓碑代表了他一生最单纯的心愿——能够真实地证实自己的存在、自己的意义,远离现实的琐碎与残酷,重组一个平凡的生命,尽管他只能沉睡。
  他的墓碑是一个美丽的印记,上面真实地写着他的名字凡·高·文森特。
  萧索的秋日,枯黄的野草覆盖着棺墓,这样朴实无华的墓碑代表了梵·高的淳朴,然而当我追随着岁月匆匆而过的目光,在美丽的沱江边看到了一座同样朴实的墓地,只是它的主人是中国人,是一个中国文人,代表着中国的文化与成长的痕迹。
  它就是沈从文墓。沈从文的墓地是朴实的,墓碑简朴地写着先生的姓名,没有褪色的痕迹与趋势。因为先生一生都在追寻真实,他生动地刻画闭塞的边城,向世人展示着翠翠与爷爷如水的爱,边城乡民的淳朴与真挚,淡淡的时代投影却将千奇百怪的社会形态折射得淋漓尽致。
  墓碑后面是十六个简单的字:不折不从,亦慈亦让;星斗其文,赤子其人。这十六个题字却涵盖了从文先生的一生,暗蕴着“从文让人”的深刻含义。沈从文带着家乡山水赋予的灵气,用一支不倦的笔书写生活的爱与真,有的如水般灵动纯洁,有的却如火般炽热与猛烈,一生的追寻与努力,辛苦忙碌了一生,最后不过回归到最自然的世界,沉沉睡去。
  沈从文曾经受苦受难,也曾经清淡幸福。当千帆过尽,岁月飘逝,所有的记忆都在飘飞,他也为人生找到了最平凡的诠释。
  透过阴冷的墓碑,我看到生命的真谛。生命不需要尔虞我诈去争取什么,也不需要苦苦追寻什么,更不需要狠狠牺牲去代替什么。一个人的生命不论它是否像武后般功名盖世,是否像文森特般穷困潦倒,是否像沈从文般平淡却又起伏,都有它自己的价值,所有的生命都回归自然,真正平和地沉睡。
  或许,武后曾经辉煌地享受着,文森特曾经绝望地生存着,沈从文曾经忙碌地生活着,透过墓碑,我可以感受到他们心里都向着自然,渴望着平凡与真实。
  透过墓碑,我认识到平凡并不是错误,它是一种美丽的生活方式。无须抱怨,只需要珍惜。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矗立着一座座令人仰视的精神丰碑。那些久已长眠地下的人的名字,没有和身体一起腐烂,无论是其思想成果、人格精神,还是治世功绩,都为人类后世文明的发展作出不朽的贡献。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薪火相传,人类文明的火种既不会得到继承,更不会发扬光大。而失去文明支撑的人类,也绝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也许早就在那种茹毛饮血的野蛮拼争与疯狂杀戮中走向灭亡了。
  然而,时至今日,许多人为了切身现实利益的获取,已很少看重精神层面的价值追求,从而导致思想道德基础的塌陷。这种文明的倒退已越来越引起许多有识之士的深入反思。
  一个中学生,能在压力沉重的现实教育体制中挖掘出这样的文章主题,可见其思想是积极的,敏锐的。
  
  选材点评:
  这篇散文以独特的视角——墓碑,把思索的触角定格在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中。所选材料出自不同时代、不同国度、不同职业的三位名人,但他(她)们都具有一个共性,是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为了便于把握,文章的切入口很小,从三位故人的墓碑及碑文内容写起,从而引申开掘,透过墓碑,展示了这三位名人各具特点的思想与精神魅力。
  
  布局点评:
  开头部分,由武则天的“无字碑”入笔,详解她的人生历程与治世功绩。展示了她临终之时思想归于自然,心中渴求“平凡”的愿望。
  中间部分,由没有十字架的墓碑写起,展示画家梵·高生命在平凡中的伟大。
  结尾部分,由沈文从的碑文写起,展示了他墓碑虽小,但其文章的魅力和人格精神却不平凡。
  最后,以简约的语言点明题旨,赞扬了这些人在追求平凡中展现出的伟大。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清新、流畅,富有概括力。比如,对武则天生平事迹的总括与评述,可见作者驾驭语言有一定功夫,同时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
  
  写作建议:
  以历史人物为素材去写文章,首先要求作者熟悉人物历史生平,更重要的是对人物要有一个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判断标准是为师者在日常教学中应传授指导到位的。否则,虽有素材,也会写成无魂之文。不知各位老师与同学是否有同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