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3期
猜
作者:李梦影
餐桌上摆满了美餐,在灯光的照耀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哇!好丰盛啊!”我乐得直拍手叫好,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
“咦,那是礼物吗?”我指着桌角的一个包装精美的长方形盒子问道。妈妈看着我笑而不答。“是什么呀?”我撒娇地问。妈妈依旧神秘地一笑,凑到我耳边:“梦想成真!”我心里“咯噔”一下。“梦想成真?”我反复思量着,死死盯着那个似乎具有强大魔力的盒子。“该不会是女巫的愿望水晶球吧?”我一脸迷茫地问妈妈,但只过了一会儿就觉得自己幼稚得可笑了。妈妈神秘地挑了一下眉毛,仍然笑而不答。
浓香的奶油在口中融化,我却无心细品,所有的细胞都被那只纸盒子吸引住了。“梦想成真,会是什么意思呢?”我在心里嘀咕着,“梦想成真……我的梦想是……”我努力地搜索近日说过的每一句话。“哦,对了,前几天妈妈问我想要什么,当时我说我想……我想要双很好的溜冰鞋,体验飞一般的感觉;我想要杯热奶茶和一本感人的小说以及午后的阳光;我想考上好的学校,过好的生活……”
难道……?我“腾”地一下坐直了身子,盯着那只蓝色的盒子,“难道是我期盼了好久的溜冰鞋?”我开始细细打量这只盒子,不大不小,正好可以装一双鞋子。我兴奋起来了,我掂了掂,沉沉的,差不多是一双溜冰鞋的分量,我再也按捺不住了,心像火烧似的,脸也开始由于兴奋和紧张而火辣辣的烫。我又“腾”地一下站了起来,“梦想成真!”我咧开了嘴,对着身后的妈妈喊道,便夺过盒子揣在怀里,“嗖”地一下跑进了房间。
我把沉甸甸的盒子放到床上,在盒子上来回摩挲的手在微微颤抖。“拆啊拆啊!”心里的一个声音在呐喊,“我将亲手打开一个装着梦想的盒子!”我兴奋不已地对自己说。
我飞快地拆开盒子,当我看到盒子里的礼物时,感到心一下子掉进了寒冷的冰洞,冰冷冰冷的——摆在我面前的竟是一叠厚厚的参考书!
我麻木地趴在床沿上,朦胧的泪光里是我的溜冰鞋,还有妈妈的爱……
(指导教师 魏素英)
简评
左猜右猜的生日礼物“竟是一叠厚厚的参考书”!心酸吧?难怪小作者“麻木地趴在床沿上”,“朦胧的泪水里”还映着“她的溜冰鞋”,尽管”还有妈妈的爱”。读完此文,我心情沉重,孩子的快乐哪里去了?
生日礼物是“一叠厚厚的参考书”,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因为在文章的前面作了很好的暗示:我忘记了我的生日——原因是我整日读“书”;妈妈笑我是小傻瓜,读书读傻了;我问妈妈是什么礼物,妈妈说“梦想成真”——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构思精巧。
(点评 陈玉驹)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这是一篇以独特角度反映当前教育体制下学生精神世界的记叙文。一位精力旺盛的花季女孩,在繁重课业的压力下竟然晕头转向得忘记了在自己心中颇具分量的生日。当母亲把为自己准备好的生日礼物展现面前时,竟使自己原来灿烂的心情变得如一片死灰。原来自己热切期待的溜冰鞋竟然是一堆学习参考书——青春的期冀和母亲的厚爱何以会发生如此巨大的错位?
人的天才、特长与个性的发展何以被扭曲到这种程度?记得一位古代教育家说过,教育的宗旨在于自由扬其所长,“舒畅则条达”,一切“揠苗助长”的教育方式,最终都会把人的天才与个性窒息、湮灭。文章虽小,所反映的主题内涵是发人深思的。
选材点评:
这是一篇以小见大的学生作文。文章聚焦于日常生活中一个中学生梦想自己合适的生日礼物这一狭小视角,表现了母亲和孩子之间在“成长”问题上的理念差异与情感碰撞,从而折射出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深刻现实问题。
文章在选材上视角独特,既没涉及学校内的学科竞赛、分数拼争,也不展现书山题海的压力沉重,而是以简驭繁地从学生的某一生活(过生日)侧面切入,切口较小,也易把握。应该说文章的选材是颇具匠心的。
布局点评:
本文是按照起因——经过——结局的记叙文顺序布局谋篇的。结构严谨,层次清晰,中心明确。
开头部分,写“我”忘记了自己的“生日快乐”。文中以母亲的话暗示了课业压力的繁重。“读书读傻了”字如千钧之重。
中间部分,写“我”以极其复杂的心情猜测妈妈给自己准备的生日礼物。这部分重点以心理描写为主,通过复杂的心理活动把情节推向高潮。
结尾部分,写“我”看到生日礼物之后的沮丧与失望。文章收束干净,在失望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具有一定震撼人心的力量。主题也充分彰显出来。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流畅、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和人物对话,较好地展示了人物的思想性格,使情节波澜起伏。比如,中间部分对“我”的“梦想成真”的具体描写,十分生动准确地展示了一个活泼女孩要“体验飞的感觉”的美好愿望。
当“她”发现自己的生日礼物竟然是“一叠厚厚的参考书”时,如“掉进寒冷的冰洞一样”,梦想的破灭,使她的“溜冰鞋”只能在泪眼矇眬的幻觉中出现,而心中喃喃在解读,这就是“妈妈的爱”。这种对比方式的表现手法,增强了文章主题的震撼力。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具有一定思想深度,且不乏文采的好文章。比起一些平庸之作的最大区别,主要在两点:一是真实,不仅选材源于生活实际,同时也表达了真情实感。二是以小见大。文章能以颇具典型意义的表面现象反映深刻的主题内涵,直指应试教育所带来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