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2期

幸福之路

作者:秦 艳




  有人说幸福是小燕子第一次斜着翅膀穿过鹅黄的柳梢时朝向母亲的回眸。我说,是的。
  当我坐在通往学校的汽车上,透过车窗,望着正目送我的母亲时,我是幸福的,母亲也是幸福的。
   ——题记
  
  我的母亲是继母。
  从小到大,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讨厌她、排斥她,从不和她多说一句话,更没有其他母女一样贴心的倾吐和相互的关爱。我的心冰冷如霜,仿佛整个世界只有黑暗,所有鲜花都已凋零,一年四季只有月缺……因而我内向、我孤僻,把日记作为自己唯一的倾诉对象。我抱怨上天的不公,我没有错,为什么要把这等灾难降临到我的头上。面对一脸无辜的母亲,我依然我行我素,依旧只有竭力的怒吼和毫不在意的冷漠——尽管母亲把我照顾得无微不至,尽管母亲做到了一个真正的母亲所能做到的一切。
  母亲是伟大的,她以自己宽广的胸怀包容了家庭的琐碎,包容了我的好,也包容了我的坏。
  记得有一次,当母亲忙完所有家务拖着疲惫的身体整理我杂乱不堪的写字台时,无意间看到了我摊开的日记本掉在了地上,她捡起时发现日记本散页了,于是,便按日期一一排好。可是不巧,这一幕偏偏被不知情的我看到了。愤怒,无尽的愤怒使我失去了理智,我像一只发疯的野兽朝母亲喊道:“你凭什么看我的日记?你给我出去……”母亲吃惊地看着我,眉宇间有一丝感伤、一缕无奈、一抹辛酸,轻轻放下日记本,慢慢退出屋去……当我再次看到母亲时,竟发现她的眼圈红红的,我的心不禁为之一颤……
  那些日子,我的学习越发吃力,一次次的努力却换来一次次的失败,我的心伤得酸疼不已。当我再一次把不及格的成绩单拿回家时,失败的伤心与绝望终于彻底地打垮了我,强硬的伪装、内心的敏感与脆弱暴露无遗。昏黄的台灯下,我放声痛哭,忽然间一种软软的温暖掠过我的发梢,我再也忍不住,投入了母亲的怀里……朦胧中,竟觉得这种感觉是如此熟悉,回想过去,才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母亲的爱里。此刻我才明白,母亲有一颗金子般的心。霎时间,一股暖流涌上心头,我知道,这叫幸福。
  前年,中考失利,我与县高中失之交臂。家庭情况是决不允许我自费上的,在蒙头大哭一场之后,我做好了延续祖祖辈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广阔的黑土地上耕耘的准备,可是母亲却坚持要我到附近的一所高中就读。我含着眼泪用力地点头。看着母亲的笑脸,我理解了母亲的用意。
  开学那天,母亲送我到路口。我接过母亲手里的东西,踏上通往学校的汽车。坐在车中的座位上,我望着母亲,轻风拂起了母亲额前夹杂银丝的头发,母亲也正看着我,脸上露出慈爱的微笑。我的心里不由暖暖的,我知道幸福水杯中的液体已经溢满了我和母亲的心。
  如今,我正走在母亲为我铺设的一条阳光大道上,母亲的爱是这条路上永不暗淡的光明。(指导教师 李海燕)
  简评
  这是一曲母爱的赞歌,文中的母亲虽然没有惊天的壮举,但平凡母亲的言行举动,无不凸显出深深的母爱之情,读来感人肺腑。由于特殊的家庭背景,作者在选材上选取了母亲整理“我”的日记和坚持要我读高中这样的事件,通过对与之有关的事情的记叙和描写,表现出继母对“我”深深的爱。文章通过行动、神态、心理等的描写,突出表现了继母对“我”的爱;尤其是细节的描写,如”眼圈红红的”“脸上露出慈爱的微笑”等,既写出了母亲的性格特点,又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真实感,从而很好地凸显了主题。文章语言朴实、流畅,字字句句渗透着真挚的情感,让人沉浸在亲情的氛围中。
  
  编辑点评
  
  主题点评
  在一般人眼中,人世间最纯真、最可贵的情感莫过于血缘情亲。所以,孩子们都喜欢唱“世上只有妈妈好”。似乎除了“妈妈”,再没有可亲可敬之人了。为此,以母爱、父爱为主题的学生作文也就成了学生情感表达的主旋律。
  其实,在人世间,真诚、友善与理解、宽容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高尚思想道德情操。这种,思想道德情操可以弥合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缝隙,缩短心与心间的理解距离,消除狭隘自私的隔阂,架设起通向和谐社会的桥梁。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样,人类社会一定是无比美好的。
  本文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切体验为话本,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一位继母,能冲开狭隘的血缘观念,以博大的慈爱与宽容化解了横在自己与非从己出的孩子之间的情感坚冰,在赐予别人幸福的同时,也将自己融化幸福之中。文章以格调高雅的主题唤起人良知的觉醒,如一缕清风拂过缺氧的环境、让人精神一爽。
  
  选材点评
  这篇记叙性散文,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琐事中选材的。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能紧紧围绕所要表达的主题,即突出写继母的宽厚、仁爱这个中心。所以在选材上比较集中,比如,集中写了因日记引起的风波,让母亲宽容与忍耐的性格在误解中展露出来。同时,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作者简略写了母亲“包容”了自己的一些个性。最后,以母亲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条件下仍支持我到外地读书,用以展示母亲通达事理,关爱“我”成长以及忍辱负重等品格精神。总的看,选材能突出中心,不蔓不枝,剪材详略得当。
  
  布局点评
  本文基本是按照事态发展与情感的变化过程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开头部分,交代我与继母之间的感情纠葛,突出“我”对她的“讨厌、排斥”,为开启下文作好情感铺垫。
  中间部分,以“母亲是伟大的……”过渡,回忆引起与母亲之间情感发生改变的一次往事——即由日记本引起的风波。文中以“我”对母亲的恶意误解和蛮横态度反衬出母亲的宽容与忍耐。同时又略写了自己在学习“吃力”时,母亲对自己的细心关爱。
  结尾部分,写“我”中考失利后,母亲仍忍辱负重支持我到外地读书。文中,母亲送“我”去上学的路上分手一段,把情感推到高潮。结尾,以感情真挚的抒情语言,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朴实、流畅、充满感情色彩。恰当运用矛盾冲突中的心理描写和行为描写,展示人物的品格精神。比如,写自己对母亲误解时的盛怒:“我像一只发疯的野兽……”对比之下,“母亲吃惊地看着我,眉宇间有一丝伤感,一缕无奈,一抹辛酸,轻轻放下日记本,慢慢退出屋去……当我再次看到母亲时,竞发现她的眼圈红红的,我的心不禁一颤……”。
  
  写作建议
  目前,学生作文中写亲情题材的作文基本陷于一种模式的困境,很少见到有创意、有个性的好文章。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活积累不足,体验不深,或者是对主题开掘不够。从而出现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表面化倾向。比如,一写母亲,首先想到的是花白的头发,额上的皱纹。写到父亲,总是驼背弯腰,手上的老茧……。由于没有典型的感人事例作支撑,文章往往流于空洞,人物也丰满不起来。从本文的选材与表达上能受到哪些启发?欢迎来信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