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6年第1期

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原因及对策

作者:杨万元 陈正元




  倡导学生个性,激励他们个性化的写作是教师和学生必须直面的问题。《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应“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未来社会要求人们思想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
  可是,在当今学生的作文里却很少读到他们真实的情感、认知、评判,而是一种曲意的迎合,是一些违心的表达。当学生用他们独自的手段应对着来自外来的压力和逼迫而隐藏着他们的情感和智慧时,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悲哀!那么中学生在作文个性缺失的表现如何呢?
  1、对事物感知拘泥于肤浅和陈旧,甚至趋于麻木。
  在写作过程中表现为“失语”状态,人云亦云,千人一面,没有鲜活的有创意的见解和主张!整个表现出中学生不应有的语言迟滞和思想的笨拙。故而在高考作文中,那些个性独特,有思想、有创意的作文就如同凤毛麟角般珍贵了。
  2、对事物的理性思考缺少真知灼见。
  话题作文不可谓不好,开放的特点已为众人所称道。然而开放中缺少了必要的约束,就会使感性的东西泛滥。学生在行文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理性思维的苍白和浅薄,缺乏真知灼见,一味跟着感觉走,如“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这种思想没有归宿的写作恰如“非典”病毒四处泛滥、肆虐!学生只知道罗列生活表象,而不会分析,或者是有独特见解的分析,那么也就无法从中得到真切而深刻的体悟和感受,使人的理性之光流于表面化。
  3、不是真性情的流露,不是“以我手写我心”。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写作是用我手写我心,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经历、感受或者发表某种见解和主张。如果在写作过程中缺少了这一点,文章就不可能表现出个性的魅力。
  然而在学生作文中间表现出来的并非如此!他们一味地套用现成的故事或短小精美的散文,将人家咀嚼过的东西再来一遍。其实这种写法倒也无可厚非——如果能在此举中咀嚼出新的内容,这种推陈出新的写法又何尝不是可行的呢?但是,学生作文却更多地依赖他人的成果,一味地模仿、套构、或虚构,甚至不遗余力地抄袭,“个性”还从何谈起?
  那么,造成中学生作文个性缺失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我以为:
  1、中学生阅读应该有所侧重,而不能面面俱到。
  一方面是繁重的学业负担和竞争压力使中学生很少能够心平气和地坐下来阅读一部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看看他们的书橱,充斥的是各种各样的资料书、参考书,还有卡通书、影碟等等,不一而足。双休日也是被各种名目繁多的培训、辅导占得满满的。另一方面是人类的书籍浩如烟海,即使穷尽一生也不可能读得完,但真正有价值的书并不是很多,也就几十部而已!学生阅读应该是有所选择,有所深入。
  譬如:北京2003年高考有一个考生写《转折——十个海子的复活》取材是诗人海子,他独具慧眼地认为海子的死是海子人生的转折点。例文如下:
  
  2003年3月26日 晴
  “献祭的黑毛羊死在三月四月的中间/众人的身后你活的三月四月”
  这首诗献给你——消失在三月四月中间的大地之王——海子。
  每年的今天,都会想起你,和你所有的诗。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这是你留给世人的最后一首短诗,然后,你就离开了,带着你一生不变的坚持,到天堂,继续唱你的夜歌。
  但是,我想,假如你真的还活在天堂,那么就不得不承认你的死亡是你生命中的一处转折。因为我看到了,我真的看到十个海子在春天的复活——你的诗,连同你的精神,活生生地出现在这个世界,并照亮了它。
  你生前的寂寞我真的可以感受得到。在那样一个时代,写作是一条真正寂寞的路。许多文人融入了潮流,去追逐名利、地位而背弃了他们的灵魂。唯有你,和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坚守住自己的内心,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祈求黎明到来临。只可惜最终,还是没有人懂你的诗,懂你的感受。于是,你心力憔悴,宁愿沉睡,不再清醒。所以,14年前的今天,你故意离去……
  但幸好,你留下了你的诗,和你一生不变的坚持。社会被震撼了,文学界被震撼了。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取向,并试着理解你。你成了文学界的神话,诗歌的烈士。于是,我看到十个海子在春天复活,看到了你生命中重要的转折点。
  每一个人都有失意的时候,但却不是每一个失意人的死亡都会成为生命的转折点。唯有用心生活,用心去爱,用生命追逐理想的人才会最终得到人们的认可。
  说死为生命的转折点未免有点悲凉。但也许,有价值的死多少会冲淡这悲凉吧——就像是屈原,或是王国维。海子,你一生追寻梦想,死亡后精神长存于世间,这,便是永生啊!
  海子,活着的时候你定没有想到自己死后会被人赏识吧。有价值的东西只有在消逝之后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如你红头发的瘦哥哥梵高,一生静默地守侯,也换来了死后的又一次重生。死亡,是你们共同的转折点啊!
  小小的星从不被人注意,但当它化为流星,面对死亡时,却倍受关注。很多时候,转折只在生死之间,一线的距离,却相隔甚远。因为逝去的美好,往往弥足珍贵。
  人生并非越灿烂越美。许多人一生荣华,死后却被人唾弃。花一样盛开的必将花一样凋落,这是自然的法则。一生默默无语精神永存世间的死亡,成了他们重要的转折点,将他们的思想,变成一种别样的美。
  人生处处可遇转折,而最重要的转折莫过于死亡——它,将给你的一生,打上一个公平的分数,或使你从平庸变得受人瞩目,或使你从显赫变得万人唾弃。
  海子,今天,我再次怀念你。希望这篇日记,为你精神的复活作证,为你生命的转折作证。
  14年后的今天依旧春暖花开,我在这里怀念早死的海子……
  
  对策
  这篇文章能够获得评卷老师的肯定主要是在本文中表现出了作者独到的思考,这种思考是发自内心的、经过了内省和反思的、充满个性的魅力结晶!据说这位考生平时对海子就有专门的研究,对海子的生平、经历、创作等等都有自己的认识和体会,每次作文他(她)都是以海子为题材来展开!也许有人认为这种阅读是否会有些偏执?其实恰恰相反,能从某个作家身上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精神财富,这本来就已经很难得了!
  “所以中学生的阅读应该是有所侧重有所选择的。人如无一个心爱之作家,则是迷失的灵魂。他依旧是一个未受胎的卵,一个未得花粉的雌蕊。一人的心爱作家或‘文学情人’,就是其灵魂之花粉。人人在世上皆有其心爱的作家,惟不用点工夫去寻耳。”
  —— 林语堂《写作的艺术》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其实就是在有限的人生里应该如何有选择地进行阅读,而不是全面撒网,却无重点突破(也就是要精读、研读),在课业繁重,竞争压力日趋激烈的今天如此要求学生似乎是不大现实的,是“乌托邦”!
  2、光怪陆离的现代生活,是当代中学生面临的巨大挑战。
  现代生活的丰富复杂是无须赘述的,而这种发展态势的强化深入也是让人瞠目结舌的!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举入侵的电视风潮到九十年代的家庭影院、卡拉OK,到而今风靡全球的多媒体网络,摆在世人面前的是一浪高过一浪的诱惑!这对还有些懵懂的、十几岁的中学生心理而言,冲击是巨大的,史无前例的。然而,传统的阅读和写作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退出历史舞台的,人类还没有找到另外一种有效的方法来替代它。传统的阅读与写作是需要时间的付出和心灵的沉静为代价的,而这两点又恰恰是当今中学生所忌讳的!他们选择的是直观、刺激、感性,拒绝用心才会感受到的平和与幽美!于是,传统的东西在与新鲜事物的交锋中常常是落荒而逃!于是感性刺激战胜了理性思考,现代中学生也在日趋一日的浮躁中心境难平!(当然这些情况并不包含所有的学生,只从整体上作一个阐述。)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