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2期
目光
作者:曾祥辉
我这人有点怪,我不喜欢与别人的目光对视,不是说我有不良想法怕被外泄。我总觉得目光的对峙,会出卖我的思想,我会被别人看个透。可生活就是这样的捉弄人,你越不愿意的事它偏偏会经常发生,目光的对视是不可避免的,为此我粗略地作了几条规则:1.与异性对视一般不可超过10秒;2.与男生对视不可超过1-4分钟;3.与师长对视依情况而定。这是极古怪的想法,在我保守自己的思想时,我却也好奇地偷偷地剖窃他人一瞬间的思想,具体表现就是在别人不注意自己的情况下,用眼角的余光去捕捉、猜测他(她)此刻的想法。
如果目光以一种物质的形式存在,那一定是思想的沉积而成的,也该是思想的物质表现形式吧?这也造就了种种绝无仅有的目光,也打开了一个奥趣无穷的世界。
目光有时是心灵的交汇,有时还是智慧的挑战。正如莎士比亚笔下的朱莉叶与罗密欧,这一对错误的恋人,他们目光凝聚的是爱,抛去了一切过去的历史。对于智慧的挑战而言,正是“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两个学者互相论战,对视的目光中先展开了一场激战,所谓是“文人相轻”,便表现出自己的不服气,固然,当中也不乏一种学者的风范,知识的魅力。
目光的种类是千变万化的:尖锐的,高傲的,尊贵的,和蔼的,迟钝的,充满凶光的……尖锐的目光往往来自于深刻的人,那种敏锐的眼神仿佛能洞穿万物。高傲的目光不太讨人喜欢,一般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人的专利。若此人满腹经纶,或身居要职,或许能说得过去。倘若不学无术,而又爱出风头,目中无人,那他(她)就更没资格高傲了;尊贵的目光属于那种具有贤者风范的人,对于这种目光,我们只有敬畏可言;和蔼这一个词总会令人联想起那老奶奶、老爷爷,或者是老师和妈妈,他们的目光往往总是和蔼的,事实也基本如此。和蔼的目光给人以暖意,滋润人的心里;迟钝并非愚蠢,乃是一种缺乏精神与灵魂的目光,对此深表同情;充满凶气的眼光?天,这给人以恐惧!见到这种目光,你还不跑吗?
盲人,谈什么目光?那就错了,仔细注意一下,普遍的盲人的瞳孔比普通人大,颜色较深。这是因为盲人失明,本能地将瞳孔睁得大大的,希望获得光明,虽然是徒劳的。这一呆板、无神的目光有意义吗?有!它体现的就是对光明的向往、幸福的渴望。他们的目光更容易体现他们的思想,因为他们无法看到别人的目光,自己同时慷慨地敞开心灵之窗,让人们认识他,了解他。
童眼看世界,儿童的目光也许是最纯洁的了。它没有少年目光中的迷茫,成人目光中的疲惫,老人目光中的沧桑,当然也不是仅有那幼稚。儿童的目光最纯洁,白得就像一张没有画过的白纸,但又像那深不可测的黑洞,为何?正因为儿童的心就像洁白无瑕的白纸,人们无从从目光中了解那里有什么,不知道他们小小的童心里在接纳什么,不然为何小孩的眼睛总是水汪汪,十分可爱呢?在世界的一些角落里,那里的儿童被战争、饥饿、灾难摧残着,人们从他们的目光里只能读到恐惧和悲哀,不信就请看看非洲、巴基斯坦、阿富汗的儿童,还有缅甸的娃娃兵吧。
目光,一个无限的话题,留给人们一个永久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