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2期
作文中常见几种低分类型的分析及诊断
作者:杨万元
写作分析:其实这个话题与前几年的话题“诚信”、“心灵的选择”等有异曲同工之妙,应当着重对“自我”心灵或灵魂的审视、拷问。应当是“自我”的价值观的体现和反映。总之,学生反映的应该是很“自我”的,很“主观”的东西。但是在考生作文中却反映出不少的问题。
一、东拼西凑型
该类型的写作模式大多都是先讲述自己对这个话题的理解。如《寻找亲情》中,有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亲情对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亲情的关注……”,发了一通感慨之后(这时的篇幅已近全文的四分之一),笔锋一转:“我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接下来就讲述这个故事。故事讲完了,作文也就结束了。
分析:可能是学生对所写的东西不熟悉或者在生活中没有对这类问题进行过思考而导致思想的贫乏,无处下笔,故而只有勉强凑成。
诊断:可以试着转换叙述的角度,将耳闻的事情通过适当的技巧转换,写成自己目睹之事或者亲历之事,融入自我对该事件的理解和感悟,最好是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外物经过“我”之观照,就会成为“我”的意象,这样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真实之感。
二、胡乱编写型
现在的学生作文中写科幻的,故事新编的几乎泛滥成灾。如:有一个学生写《寻找友谊》,叙述了一只蜜蜂偶然听到两只螳螂在密谋杀害一只蝴蝶,它经过了反复斗争后,终于决定将这件事情告诉蝴蝶,可当它找到蝴蝶时,蝴蝶已经陷入一种险恶境地。最后蜜蜂蛰跑了这两只螳螂,然后和蝴蝶快乐地飞走了。
分析:这其中的常识错误姑且不论(蜜蜂蛰别人也意味着自己的死亡,且只能蛰一次),单说这个故事究竟如何体现出了友情的珍贵却难以定论。学生喜欢用这种“变形”来反映自己对某种事物的看法或认识。却忽略了“变形”的东西应该紧紧抓住“现实生活”。譬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格利高里是虫形人心的典型代表,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现实,人情人心。如2001年《赤兔之死》,2004年重庆的高考满分卷《我是一只想死的老鼠》即属于此类。
诊断:思考所编写的故事与话题或所表现的文章主旨关系如何?再就是在写作之前就应该考虑这种主体的变异目标是为了揭露、指刺、颂扬现实存在。如社会的阴暗或光明,人心的险恶或善良等等。只有这样,编写的故事才有所寄托,因而才有意义。
三、空发议论型
此类型作文在考场中占相当的比例。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总是把自己看成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传道者,总是习惯用一种既令人讨厌又让人发笑的面孔“训斥”着他(她)的读者。讨厌是因为人都不喜欢别人指手画脚,发笑是因为这些观点或对生活的某些认识又很肤浅。如:有一学生写《寻找友情》,分这么几个层次写的,首先,友情能使某些人变坏;其次有些人怕交友是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缺点;最后,交友要有选择性,但异性朋友是不可少的。所以真正的友情需要寻找。
分析:从结构上讲,似乎指责的并不是很多,但是作者在阐述这些道理时,却过多地用了空洞的说教,没有典型的事实做依据,没有有力的理论做支撑,事例离不开身边琐碎的事情,理论是众所周知的泛泛之理,这样的文章又怎么能够打动读者?
诊断:议论文在近几年的高考中数量不多,质量也并不高。究其原因,我想不是议论文的重要性不够,而是它的写作有难度,体现在立意难以出新,材料难以出新,这样的作文又怎么能够在高手如云的高考考场中脱颖而出?当然我在这并非否定议论文的重要性,而是觉得议论文的写作应当从立意和材料上下功夫。文章意为先,这需要平时注重自己理性思维的提高,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材料新颖,才会吸引人,而这需要平时注重积累。
四、叙述单调型
叙述单调,具体来说就是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手段单一,平铺直叙。或老生常谈,或记流水帐,其面目可憎,让人望而生厌!如某学生写《我的十六七岁》,从他十六岁生日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他即将过十七岁生日。当然有人会问,这,他写得了吗?殊不知,文章中很多地方都用省略号来表现的。这篇文章又怎么表现话题呢,又怎么能打动读者呢?
分析:学生作文当中写成流水帐的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是写作技巧的单一或欠缺,其次是写作主体内蕴不够,对现实的思考和把握能力不够。这可能是学生写成此类文章的两大致命伤。
诊断:技巧的单一或欠缺,可能会让部分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面对材料而不知所措,不知道对材料进行裁减、取舍。在区区七八百字的文章中,要想反映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是不可能或者是勉为其难的。对材料的裁减、取舍是写作一个最基本的技巧问题;主体内蕴涉及到学生个人修养、喜好、习惯等等,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知识结构问题。一句话,在一篇优秀之作中,写作技巧是第一层次的,主体内蕴是第二层次的,拙劣的写作技巧并不能弥补主体内蕴的不足,反之,主体内蕴的不足也不能弥补写作技巧的欠缺,二者是紧密相连的。
五、照搬故事型
有相当的学生,包括在高考中也不乏一些此类型的人。将自己阅读过的文章或听说来的故事,在考试时由于时间的紧迫,心理压力剧增,或者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写作“惰性”,照搬故事,或包装一下或赤裸裸的。如: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寄贺卡的人》。故事是说一个死了妻子的人整天萎靡不振,后来偶然收到一张圣诞贺卡,使他从灰暗中走了出来。当他去邮局打听这个寄贺卡的人是谁时,才知道,是一位已经不在人世、素不相识的老夫人。文章就这样戛然而止!
分析:故事本身是有一定的感染力的,但是这个故事有很多人都听说过,已经失去了新意,也就失去了得高分的先机!而且这次的话题是“寻找”,综观全文,和话题的关系如何,让人费解。
诊断:首先注意对故事的改造。如叙述角度的转换,或者叙述顺序的变化。再次,注重和话题的勾连。譬如上文,可以将故事改为第一人称“我”来叙述,通过“我”的视角来观察世界,体味社会,感悟人生;或者在故事的结尾加上自己的精彩议论和抒情,以加强文章与话题的联系,拓展故事所包孕的深意,文章也就上了一个新的层次。如:“妻子走了,我在这段日子里是如何走过已不重要,我在这段路上怎样的追寻着我业已失去的爱已不重要,关键的是我已经懂得怎样去生活,去认真感受生活中哪怕是一点一滴的爱,这也是一种幸福。生活就是幸福的,只要你去寻找!”
六、自贴标签型
譬如:有考生写了一篇题为《24年的价值》的文章。讲述了口碑极好、勤劳孝顺,对“我”疼爱有加的二叔,英年早逝的故事。文章结尾写道“他24岁就走了,平凡得像棵草,伟岸得像段神话。这就是他一生的价值,他一生的追求。”
分析:单说故事是可以的,但是这故事和话题的关系怎样呢?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在讲述二叔的好,只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加上这段美丽的尾巴,虽然点了话题,但总给人以“贴标签”的感觉,是强加上的。这类作文感觉和“照搬故事型”有相似之处。
诊断:首先要思考无论是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或是道听途说的故事,或阐述自己的观点必须注意与话题的联系,也就是我们经常讲的文章的立意。上文应该在行文中注意突出“二叔”的“寻找”,他好喝酒,他把机会让给两个哥哥,自己落在了农村,而且孤身一人,他究竟要寻找什么呢?这一点在文章的结尾处应该强化,这样文章才会产生一种冲击力、震撼力!其次也要注意叙述角度的变化,这样更有利于主观情感的表达。
总之,作文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譬如有些学生写作文总爱跑题,有的学生大脑里空空如也,腹中无物,又当怎样?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多的在于学生自己的积累、感悟、理解、吸收、表现,离开了这些来谈写作,都可能是隔靴搔痒、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