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2期

巧设“文眼”著华章

作者:左言洪




  文眼,即文章之眼,以眼睛来比喻散文中的精警语句。它是作者在艺术构思中对全文的题旨进行的高度概括与反复炼意,是立意的灵魂和炼意的升华。这正是陆机所云的“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赋》)中的起“警策”全文作用的、“居要”的“片言”。
  许多散文名篇中都有意设置文眼,巧用文眼会收到以下的效果:
  
  一、巧设文眼,可使文章结构严密
  
  《陈情表》中李密立足一个“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孝”字来陈情,《捕蛇者说》中柳宗元围绕“熟知赋敛之毒有胜是蛇者乎”的“毒”字来立意;《岳阳楼记》中范仲淹财紧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述志,《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抓住“多可喜,亦多可悲”来行文。它们都是以文眼来结构个篇的典范。
  2003年江西考生蒋璐的满分作文《公则生明》,把朱容基总理的人小信条“公则生明,廉则生威”作为文眼,从正反两方面来谈这个道理:宋国的富人因感情的亲疏而不能认识到真相,包拯、岳飞,一个公正无私,执法不避贵贱,一个军纪严明,处罚不论亲疏,都名留青史。有事例,有分析,结构井然。
  
  二、巧设文眼,可以创设美好意境
  
  文眼既是思想的内核,又是意与景谐、情与景会的艺术手段。意与境、情与景、物与我的统一,在优美的散文中往往得益于文眼的力量。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故都的秋》的文眼。郁达夫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验故都寻常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
  
  三、巧设文眼,能够奠定抒情基调
  
  文眼决定文章感情是高昂还是低沉,激越还是舒缓,热烈还是恬静,欢快还是忧伤。
  《荷塘月色》中的文眼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因而一种“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喜悦”的低调情绪笼罩全文。朱自清先生因内心不宁静而外出,在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听到蛙叫蝉鸣,又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感慨,想到江南采莲的盛况,似得暂时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在这种情调下,作者眼中之景便也带上了素淡朦胧的色彩。
  
  四、巧设文眼,适时升华文章主题
  
  人们常说,形象大于思想。哪怕在一个小小的故事中都蕴涵着可以多角度、多方向引申的思想。但是,一旦适时、恰当地从形象中抽象出某种思想,并将之凝结成文眼,则又会使文章主题得到深化和升华,从而加深人们对形象的感受与体会。
  著名作家冯骥才在《珍珠鸟》中传神逼真地描写了小珍珠鸟和自己一天天熟悉的过程:先是远远的观看,然后一点点地挨近,蹦到杯子上喝茶,跑到稿纸上蹦跳,大胆地啄笔尖,最后竟然在作者肩上睡着了。小鸟的神态简直呼之欲出。多可爱的小鸟!多和谐的关系!多温馨的画面!就到此结束,也不失为一篇优秀的散文,但作者没有就此搁笔,而是“笔尖一动,流泻下自己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一适时的点睛之笔,把人与鸟之间这种偶然的特殊的友好关系,一下子推广到更广阔的范围,让其在更大的范围内得到观照,使之带有普遍的意义,让人回味无穷。
  俊俏的眼睛顾盼生辉,恰当的文眼必然魅力四射。一篇文章不一定非用文眼不可,但凡是精美的作品一般都能成功地设立文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