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1期

一年高考一年题

作者:朱学勤




  最近参加了一次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访谈节目,谈1977年的高考。栏目编导事先从网上搜索并下载了1977年以来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资料,我拿到手发现,这份东西有史料价值,用来反映最近30年意识形态如何从社会生活撤离,很有意思。
  “文革”是必须结束的,但“文革”是以“文革”的方式结束的,这就出现此后多年在“文革”的阴影中徘徊不前。如1977年作文命题,当时还不是全国统一,各省市自理,且看下面选题:
  一字不差,完全巧合的有陕西、山东和宁夏:“难忘的一天”。这是大陆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做过无数遍乃至做滥了的题目,想不到会被三个省的“学政”同时看中,再次命题。可怜1977年插队落户那一辈多半三十开外,有些人拖儿带女,更多人满脸皱纹,为了争取上大学的机会,只能重返童年,再一次“装嫩”。
  与此类似的命题还有:“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上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北京)、“伟大的胜利——难忘的一九七六年十月”(吉林)、“在沸腾的日子里”(辽宁)、“难忘的时刻”(江西,理科),以及“难忘的日子”(广西)。重复率最高的是关于雷锋叔叔的命题。这份资料收集1977年的试题并不完全,只有25个省市。但以雷锋命题的就有3个省市:天津,“他像雷锋同志那样”;江西,“当我想起雷锋的时候”(文科);湖北,“学雷锋的故事”。
  继续鼓吹个人崇拜的有两个省份,一个是黑龙江:“每当我唱起东方红”;另一个是河南:“我的心飞向毛主席纪念堂”,其肉麻程度创全国之最。顺便说一句,我当时在河南,不幸拿到的就是后一份试卷,可以想象猛然看到这一题目是什么心情。此后我离开河南,对来自河南的新闻总是多一份关心,既痛心又痛恨。“祖国山河处处好,贫下中农个个亲”,老百姓没什么两样,但是那里的官场与文场却分外虚假,一个信阳事件会饿死20万人。
  1978年始,全国统一试卷,情况发生变化。这一年不是命题作文,而是缩写,将一段将近2000字的会议讲话,缩写为500至600字的短文。那份材料显然是一个中央级首长讲话,题目为“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通篇乃“文革”遗风,却也反映当时的决策水准:一是要快,越快越好;二是意识形态领先,即使谈经济,也要提高到政治层面,这一讲话,到了经济学家手里,也可以当经济史史料来读。
  但有一个新的因素出现了:材料是政治性的,对考生的要求却是技术性的,而且是以技术性手段给前者缩水,缩回三分之一。你可以保留对这一类假话、空话、套话乃至傻话的反对,甚至蔑视,只要你缩写合格,缩小到600字以内,客观归纳,也不妨碍你得高分。
  我不认为当时的出卷者有什么微言大义,估计是顺着当时的普遍思路走,也没有看出那一段首长讲话有多么愚蠢。但是无意中留下了一段史料材料是旧的,手法是新的,以技术手段缩水政治话语。如此新旧杂陈,恰好反映那一年整个社会面临转折的集体无意识。此后27年一波三折,影响最大的是“左”的意识形态,但是撤离得最多、最快的也是它。它是怎么撤离的?撤离时不知不觉,惊回首,才发现那一片乌云已经离得那么远。可以从这份史料看出端倪。
  此后1980到1999年的作文命题就养眼多了。有“父辈”、有“街头小店”、还有“机遇”、“尝试”等,剔出了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正形——如1999年的全国卷,材料作文:请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作文内容的范围,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这样的题目能调动学生多么丰富的想象?大陆学生缺少的就是想象。
  1993年的全国卷也很“民主”:有说明文和记叙文任选。说明文指定对象是“圆规”,写出其功能、构造和使用方法。通常高考作文只对文科学生有利:感情丰盛、词藻丰沛,但缺少更为重要的逻辑思维。那一次以圆规命题,不仅使理工科学生感到亲切,而且能使他们的作文从弱项变为强项: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没有一句废话。
  转眼间1996年,又是一代人,儿子要上考场。他作文不错,数学也不错,我苦口婆心,劝他选理弃文,怎么也劝不回头。最后急不择言,以台湾新儒家徐复观为例:徐有4个儿女,全是选理弃文,原因在于为父者对他们说得沉痛:“选择文科不是受罪,就是犯罪!”
  不料儿子劝不回头,坚持报文科,而且还是哲学系。那一年上海市作文命题是“我的财富”,他居然把为父者言写进了作文,就把这个算作“我的财富”!第一场就考作文,我一听他这么写,心里暗叫不好,却又不能说,怕影响他后面几场考试。发榜后,作文成绩比我预想的好,居然高中。再一打听,原来那一年是复旦等高校教师下来批卷,不定撞上了哪位校友,见此儿少不更事,动了恻隐之心,也就含笑放过?总之,社会在进步,意识形态在撤离,他还算幸运。比比20年前我遭遇河南试卷那份呕心,还是毛主席他老人家说得好: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建国以来高考作文题
  
  1951:一年来我在课外努力地工作
  1952:记一件新人新事
  1953:写一个你所熟悉的革命干部
  1954:我的报考志愿是怎样决定的
  1955:我准备怎样做一个高等学校的学生
  1956: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1957:我的母亲
  1958:大跃进中激动人心的一幕
  1959:有意义的生活
  1960:我在劳动中受到了锻炼
  1961:一位革命先辈的事迹鼓舞着我
  1962:说不怕鬼;雨后(两选一)
  1963:“五一”劳动节日记
  1964:读报有感——关于干菜的故事
  1965:给越南人民的一封信
  1966——1976:高考中断了11年
  1977:“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
  1978:缩写:“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
  1979:改写:“陈依玲的故事”
  1980:读后感:《画蛋》(达·芬奇的故事)
  1981:读后感:《毁树容易种树难》
  1982:命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983:看图作文: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漫画《挖井》)
  1984:一段报道,关于怎样写作文
  1985:“致光明日报编辑部的信”(关于环境污染问题)
  1986:“树木·森林·气候”(一段报道,副标题自拟)
  1987:自拟题(关于育民小学游泳训练班的简讯)
  1988:习惯
  1989:“致青年同学的一封信”(关于报考志愿的困惑和苦恼)
  1990:①动作表情;②肖像描写;③议论500字(素材为:玫瑰园里的花与刺)
  1991:①以圆形物体为本,写一段想象②命题——选择(“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辩论或议论)
  1992:①记叙;②议论(关于社会公德问题,街头雨中一景)
  1993:广播稿:关于补课报酬问题
  1994:尝试
  1995:①一段对话;②一篇评论(素材为诗歌《鸟的对话》)
  1996:①说明一篇;②议论一篇(关于给六指做整形手术的两幅漫画比较,议论题为 “我更喜欢”)
  1997:自拟题(社会调查分析,素材两份,主线为“助人为乐”)
  1998: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战胜脆弱(二选一)小作文: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1999:假如记忆可以移植
  2000:通过对四个图形符号的不同认识,谈你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
  2001:诚信
  2002:心灵的选择
  2003:转折(北京)
  2004:(全国卷)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意见
  2005:(全国卷①)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全国卷②—黑龙江等地区)位置与价值
  (全国卷⑧—四川等地区)铭记与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