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1期

作文辅导应返璞归真

作者:崔燕燕




  刘勰在《文心雕龙·镕裁》中提出:“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于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最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这便是文学创作的“三准说”,意即文学创作必经三个环节——“设情位体”、“酌事取类”、“撮辞举要”。“三准说”虽是古人的经验,但我认为,刘勰对写作第一环节的强调,对当今教师辅导作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所谓“设情位体”,即根据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提炼确立正确深刻的主题,并据此安排恰当的篇章结构。这句话的含义有三个层面:
  
  首先强调文章要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但眼下许多高中生的习作,缺乏的正是独到的思想和充沛的情感。缺乏思想性的文章,内容肤浅,意蕴轻薄;缺乏情感的文章,既引不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又让人读起来味同嚼蜡。为数不少的语文教师一味强调作文的应试技巧,缺乏对文章本质属性的深刻思考,以致对文章的“思想”、“情感”的强调不够,甚至从未对此加以强调,这是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按照刘勰的要求,在指导学生作文时,有意识地强调文章思想感情的重要性,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学生写出既无思想价值、又无充沛情感的文章了。
  
  再者,强调主题的正确性与深刻性。
  
  随着近几年话题作文的勃兴,“立意自定”成为必然。这本是好事,因为这样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挥。但是有部分老师却将“立意自定”误解为不用再指导学生作文的立意。从而忽视乃至取消了学生作文立意方面的训练,直接导致了大量的立意境界不高、甚至完全错误的作文出现。比如2001年高考中曾有部分考生的作文,认为“诚信吃亏”,主张“抛弃诚信”。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其正确与否,深刻与否,直接关系到文章的价值大小。可以说,刘勰对主题正确性与深刻性的强调,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应当认真落实到作文训练中去。
  
  最后,强调要根据主题的需要来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
  
  近来出现了许多指导学生作文如何创新的文章、书籍,其中很大一部分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形式方面,如体裁的选择、标题的拟定、段落层次的排列等等。对形式创新的过分强调,使得众多学生将一些不切实际的花架子当成了创新,催生了一大批畸形文章,如《“信念”冲剂》,以说明的形式讲“信念”在人生中的作用与意义。由于形式的局限,它毫无论说的连贯与严密,特别是缺少实证性的检验,不足以服人。另外,话题的严肃性与形式的荒谬性形成巨大反差,不但没有任何新颖的美感,读来反而令人如鲠在喉。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如果不顾内容的特定要求,削足适履,生搬硬套以为“新”,结果只能把文章写成“四不像”。因此,一线教师在作文辅导中,必须向学生指明并强调:文章内容与形式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辅导,必须高屋建瓴,返璞归真,要在更高的层次上,以自己对文章写作规律、本质属性的正确认识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