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0期

走出华而不实的误区

作者:刘剑辉




  按 语
  
  好文章应该“文质兼美”。我们强调“兼”,就在于这两者所担负的“形式”与“内容”互为倚重,不可偏废。考察古往今来的名篇佳作,无不显示了二者的完美结合。而那些被人们反复传诵的经典之作,除了在表现形式上独具匠心之外,往往更讲究对思想内涵的深度掘进。
  事实上,大凡优秀作品,在形式上并不过分追求奇巧绮丽,恰恰以质朴晓畅取胜。这方面像汉赋与宫体诗的迅速衰微给我们提供了反面的例证。而像我们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劝学》、《师说》等名篇,如果没有深刻独到和让人豁然开朗的卓见,是很难经得起历史考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文章第一要义就要追求与众不同的见解和开启心智的思想。至于表现形式,其评价标准应该以简约素朴为主。
  就作文而言,需要我们对生活留心观察,这样才能提炼出好的写作材料。如果缺乏睿智的眼光,不能深入挖掘生活所赋予的积极内涵,那只能是材料的罗列与堆积。而失去了灵魂依附的作文,只能是一具“文”的皮囊而已。但是现在,有不少作文一味追求花哨的形式和华丽的辞藻,却掩饰不住内容的苍白与认识的肤浅。更为要命的是,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往往被这种披着一层漂亮外衣的假象所迷惑甚至糊弄,而忽略了对其思想内蕴的推敲与叩问。这种作文评价眼光严重助长了华而不实的文风。因此强调明白晓畅的健朗作文风格,摒弃“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浮华之作,是作文评价发展的健康方向。
  富有文采的作文在高考中倍受青睐,不仅是因为不少省份把发展等级分提高到20分,更是因为语言可以反映考生的语文能力,从中折射出学生的个性特征。但不少考生在写作中僵化地理解“文采”的含义,片面追求形式上的华美,忽略甚至不顾文章思想内容的表达需要,结果写出来的作文“华而不实”,弄巧成拙。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文章开头或结尾处大量堆积貌似优美实则空洞的整句(主要是排比句)。
  以2004年高考江西等省区“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话题为例。
  例1.《多听取别人的意见》的开头:
  清泉选择了崇高,溢出山涧,流经花丛,经过草原,进入草地,汇入大河,涌进大海,才有了山涧叮咚的神韵,花朵的缤纷绚烂,草原的空旷广袤,森林的葱郁。
  明月选择了崇高,摒弃了白天与日同辉的壮烈与豪情,选择夜里深邃的天空闪烁的眼睛,才有了如玉般无瑕的月光,才有了才子骚客缠绵情思的寄托。
  评析:这样的语句适合“选择”或“崇高”话题,但在以“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中心的文章中,就有点不伦不类了。
  例2.《信己与信人》的开头:
  没有落日般的纯丽,没有流云般的飘逸,但可以有水晶般的纯洁与透明;没有大山般的巍峨,没有湖水般的轻柔,但可以有岩石般的坚毅与稳重;没有大海般的洒脱,没有瀑布般的飞泻,但可以有土壤般的朴素与随和。
  评析:如果将这三句话单独来看,句式整齐,用词准确,前后内容紧凑,体现了考生一定的联想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但把它们放在《信己与信人》的文章里面,就会发现显得苍白无力,因为它没有围绕文章的中心。
  以上文章的开篇都采用了排比兼比喻的形式,文笔较好,但问题关键在于这些语句表达出的思想内容与考试话题贴合不紧,与所写文章的中心没有关联,牵强附会,此类作文在评卷中并不能得到高分。因此,“作文因排比句而精彩”这句话是有前提的。’
  那如何在作文中用排比句的形式来为文章增添文采,真正做到形神兼备呢?
  1.紧扣话题。这是考场作文的第一要素。
  例3.《相信自己≠不听取别人的意见》(江西卷满分作文)的结尾:
  如果把相信自己比作花朵,那么听取别人的意见便是绿叶,二者缺一不可;如果把听取别人的意见比作丑小鸭,那么自信便是丑小鸭飞上天空的翅膀;如果将成功比作百宝箱,那么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便是开启这箱子的钥匙。
  我们不要做墙头草,风吹两边倒,我们也不要做骄傲的死孔雀,让我们给自己一份自信,让自己的耳朵听取正确意见,那么我们便会成功!
  评析:本文不是机械地运用排比,而是巧妙地将话题融入到排比句中,即形象又有意蕴。
  2.突出文章的立意方向。话题是大范围,自己的文章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有明确的立意方向。用排比兼比喻的句式,实际上是把抽象深刻的道理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在运用排比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为自己的文章服务,为文章的中心服务。
  例4.《我心有主》(江西卷55分作文)的开篇:
  如果说生活是人类的诺亚方舟,身旁的耳语则是海面上击起的那迷蒙浪花,心中有主却是劈波斩浪奋勇向前的双桨。
  如果说生活是九溪烟柳树中那曲曲环环的路,耳畔的嘈杂则是每个路口令人迟疑不定的幻像,心中有主却是扫除虚幻清目明睫的溪中之水。
  面对困境,我心有主;面对转折,我心有主;面对生活,我心有主。
  评析:本文在开篇采用比喻型的整句,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而且点明题意“我心有主”,有力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因此赢得好评。
  3.注意“三不”。在考虑到话题与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不用结构太复杂的长句。句子结构繁杂,给人以堆砌词藻之嫌;不套用陈词例句,或搬用往年高考作文中的语句,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不生编硬造,表达要明白通畅,比喻要形象合情合理,否则让入有胡乱拼凑、卖弄文字之嫌。
  应对高考作文,一定要把语言与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文章才能文质兼美,让阅卷老师的眼睛“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