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9期

请不要轻易对“流行”说“不”

作者:李爱雪




  在迅速全球化了的今天,我们离古典文化越来越远,全球味的非理性膨胀正不断挤掉我们身上的中国味。很多人会把“罪过”都归结在“流行文化”上,认为流行文化是糟粕,不高雅。可是现在我们认为经典的每样东西在它诞生时未必都会打上“经典”的烙印吧。我们是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古典文化,这是必须的,但是我们能因此而对“流行”说“不”吗?不能,这如同对古典说“不”一样是不理智的。
  流行是一种海纳百川的东西,好的坏的都会被吸进来,在时间的大熔炉里,真正的金子会留下来成为传世经典的。我们不能因为那一点的瑕疵就把整个流行文化都打入地狱。再一点,古典与时尚流行,不过是相对而言罢了,今天的古典或许就是昨天的流行,今天的流行说不定也会成为明天的古典。19世纪中期,京剧风靡一时,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流行”了,可是京剧的开山祖师程长庚在开创京剧时会想到一百多年后京剧会成为中国文化中的魄宝、成为传世经典才去开创它吗?同样,谁又能肯定现在的流行就不会成为将来的经典呢?人就是这样,在唱现代流行歌曲时,会感叹“杨柳岸晓风残月”那才叫古典,那才叫高雅;在唱“杨柳岸晓风残月”时又会感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才叫古典,那才叫高雅。
  在世界的舞台上,文化、艺术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无论是古典或是流行,都具有各自的魅力。没有登上维也纳音乐会,并不能说明流行音乐就不是好音乐,是不好听的音乐,是一种没有价值的音乐。毕竟,维也纳音乐会只是一个展示艺术的舞台,而不是一个评判标准。全世界也有那么多优秀的艺术没有登上维也纳音乐会的舞台,但你能因此说它们不好吗?不能。
  现在古典艺术也并非无人欣赏。陶喆的《太平盛世》专辑中就收录了一首风格独特且很受听众欢迎的《Su San说》,这首歌完美地将中国古典的京剧《苏三起解》与流行的节奏蓝调曲风融合在了一起。这也说明,古典与流行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二者甚至可以有交叉点。陶喆小时候认为妈妈唱京剧时咿咿呀呀的很刺耳而不喜欢京剧,可是现在他却说,现在开始喜欢京剧了,因为到了他这个年龄后就开始学会了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像日本青年喜欢日本传统的能剧一样喜欢我们的京剧呢?……因此,谁又能肯定现在的青少年就不会产生像陶喆这样的转变呢?说到流行音乐,“似唱非唱,似说非说,歌不懂曲不清”,不过是流行音乐不断求新求变,不断走向多元化、个性化发展的体现。所谓的“说唱皆非”,哪里是什么说唱皆非,说唱乐起源于70年代的美国黑人,后来逐渐在全世界流行开来。原本就是一个舶来品,又岂能指着它“说这就是我们堂堂中国的艺术瑰宝?这才会更令人觉得可笑。又说周杰伦,在这个崇尚快餐的年代,很多东西甚至爱情都会像快餐一样走马而过,曾经看过这样一段感受周杰伦音乐的文字,我觉得非常好:“在这个爱情泛滥得几近苍白的城市,周杰伦的歌,用碎碎的念叨,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象,像一支穿透时空的利箭,直刺人们积尘的心底,让人在沉迷中陡然一惊……无不在用平仄得近乎狂乱的语调,‘念’出被抑制的思想。迷离、朦胧、淡化,渐渐化成美丽的糖衣,逼近感情酸涩的本质……周杰伦的歌是一种抑郁情感的暴动,如烟火暴出……”
  我在听的时候也是这种感觉,对于这么好的音乐,我有什么理由不喜欢呢?然而,能写出、唱出这么好的流行音乐来的又岂止周杰伦一人呢?罗丹说:“这个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句话,用到流行音乐上也同样合适。一首歌,当你没有用心去听时,你是没有权利说它肤浅的。
  古典文化所包含的不仅仅是戏曲艺术,流行文化所包含的也不仅仅是流行音乐。对于艺术,文化,我认为应该追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精神,不能唯流行是鹜,也不能唯古典是鹜。流行并非一无是处,我们不能因个人的主观好恶来判断一件事物的好坏美丑,怀疑它存在的意义。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流行文化,每个时代的流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美。因此,请不要轻易对流行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