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8期
做人最需要“恕”
作者:罗斯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与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子贡,在学业上的一番探讨,却在孔子仙逝后载入了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成了妇孺皆知的儒家经典,至今不朽。而万里之外,天竺国里菩提树下大彻大悟的释迦牟尼参透世间炎凉,也免不了一句“冤冤相报何时了?”更有古人对一个“恕”字的感慨:“石火光中争长短,几寸光阴?蜗牛角上论雌雄,许大世界?”
纵观历史长河,一个“恕”字便令人深省。追溯到春秋争霸之时,有一年各国闹起了饥荒,三百多名流离失所的灾民结伙逃难,一匹离群的骏马进入了他们的视野,饥饿促使他们将它猎捕,烹食果腹。可谁又想得到,这匹离群的马竟然是秦穆公不久前丢失的爱驹!不多时,这三百游民便被秦国官吏五花大绑地压到了秦宫大殿前。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只略有耳闻的秦穆公,做出了一个仁慈的决定:他宽恕了这三百游民并赐予他们充足的衣食,并将他们释放。几年后,秦国和当时的中原强国晋国发生了一场战争。秦穆公为了鼓舞士气,亲自挂帅出征。在战斗中他一时失策,整个部队陷入了敌人的埋伏圈。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兵败身亡时,恐怕早就被秦穆公忘在脑后的游民们,却在这紧要关头半路杀了出来。他们满身土垢,披着布满补丁的破麻衣,手中操着随手捡来的断竹竿、硬木板,凭这身“装备”固然无法与武装到了牙齿的晋军相提并论。可他们却士气高涨,以一当十,协助秦穆公以及他不足百人的残部,冲锋陷阵,奋勇拼杀,击溃了十几倍于己的晋军,反败为胜,还生擒了晋国主帅。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百游民救穆公”。
后推四百年左右,楚国将门之后——“力能扛鼎,才气过人”的项羽,率领八千子弟兵,挟义帝,渡漳河,救巨鹿,在漳河北岸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大破几十万秦兵,一夜之间,威振八方诸侯。可向他缴械的二十万秦兵被他想也没想就下令坑杀时,沉溺在鸿图大业中的他,绝对想不到最终问鼎天下的不是他西楚霸王,而是次年先他一步率军西进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的刘邦!就这样,心高气傲、刚愎自用的项羽,杀子婴,屠秦吏,焚阿房……终于一步步走向覆灭。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八千子弟兵无一生还;送别了虞姬,赠托了乌骓,霸王自刎乌江,临死之前,仰天长啸:“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项羽错了,并不是天要亡他,而是他至死也没有明白:一个心中连“恕”字也装不下的,如何装得天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一个“恕”字,便包含了许许多多。顺水行舟,水亦顺舟;逆水行舟,水亦逆舟。而当你放下仇怨,敞开心扉,容下一个小小的“恕”字——
天下之大,莫不是你容身之处?
(指导教师李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