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8期

贫困,沙尘之源

作者:赵相相




  入春以来,北京及其周边地区遭遇了几十年来罕见的沙尘暴天气。
  三月某日,甘肃一中等市区范围遭“黑风暴”袭击,几百米高的“沙墙”一扫而过,上百人丧生。
  面对日趋严峻的恶劣天气,一支调查小组踏上了寻找沙尘原因的旅程,我是随队记者。
  
  3月11日星期天 晴
  
  我们已经向西行进了几百里,原来路上还可以看到一些高山和绿树,随着队伍的推进,从土坡到沙堆,从绿色到黄色,我们的视野中的绿渐渐消去,继而被土黄所取代。
  
  3月13日星期二晴
  
  我们来到了一个放牧人家的牧场,放远望去,四五百头羊在啃那些发黄的枯草。
  我们问:“草根都没了,为什么还养羊?”牧民无奈地摇头:“不养羊,我们就得饿死。这地种不了庄稼,不放羊我就没钱送娃儿念书,我不希望孩子像我一样,一辈子困在这穷地方。”
  我又问:“你们明知道过度放牧会使草场退化,为什么还这么做?”
  这位牧民头也没抬,边弯腰插“沙脊”(一种可以固沙的草)边说:“谁不想有碧绿的草地,清澈的河水,蔚蓝的天空?可我们也没办法呀,不多放些牛羊我们就会断了活路。像我们这种穷乡僻壤,要不是沙尘暴刮到了北京,几辈子也不会有人过问。”
  听了他的话,我无语。贫困,为了生存,这是农牧民们不得不大量使用草场的唯一原因。他们的行为是人的本能。生活在城市里过着舒适生活的我们有什么权利去指责他们?
  前二十年,国家政策偏重于东部的发展,而缺少有利条件的西部便被忽视了。得不到中央的眷顾,牧民们只能靠自己,靠这片土地生存。
  贫穷——过度放牧——环境恶化——更加贫穷,这恶性循环到几时才会结束?
  
  3月15日星期四 晴
  
  一路上,我心情沉重,我脑子里满是那一双双充满童真的眼睛。他们还小,尚未了解自己面对一个怎样的环境。他们拿着树枝,欢快地在黄沙地上画着图画,练习写字。不远处,被风吹裂了手的父亲还在不知尽头的沙丘中种“沙脊”。
  
   3月20日星期二 晴
  
  我们的调查小组因为环境太恶劣,被阻断了去路。我趁这难得的驻扎机会,好好反思中国现在每年有几十万平方千米的树林在退化,过个几百年,中国没准会成为第二个撒哈拉。我们的政府提出西部大开发,初衷是为了西部得到发展。但我希望政府在做出任何决策时都应考虑到这些生活艰苦的贫困的农牧民们,他们是最该得到关怀的,别让我们等到沙尘暴刮到家门口时才想起他们。
  扫除贫困,我们才能真正地去保护环境。
  
  简 评
  作者的过人之处是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写贫困,挖掘出了近年来沙尘暴肆虐的深层原因。这显然超出了他人一筹。作者提出的“别让我们等到沙尘暴刮到家门口时才想起他们”,值得“生活在城市里过着舒适生活”的人们好好反思。写作上,作者采用日记体形式,便于视角的转换与时间的跳接,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广阔的画面,并用“晴”之天气贯穿始终,表明环保问题之严峻,写出了作者对社会的关注,很好地显示了作者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