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7期

用什么态度看待日本人

作者:张天行




  
  上世纪初,从中国去美国,要在上海乘船,驶过太平洋,途中还要在日本的横滨或其他港口停留一两日。 1920年8月23日,萧公权动身去美国留学,走的正是这一路线,路上花了20多天。几十年后,在萧公权的记忆中,途中印象最深的是在日本的见闻:
  “船到日本,停泊了一天。我们全数上岸去横滨和东京观光。虽然走马观花,时间短促,两市街道的整洁固不必说,人民普遍的有礼貌和守秩序,尤其给我以深刻的印象(例如,坐公共电车的人都自然地、自动地,按到来的先后在车站上排成一列,电车来了,让车上乘客一一下车之后,才鱼贯上车,绝不拥挤争先。这虽然‘无关宏旨’,但确是国民教育程度的一种表现)。我此前和许多中国人一样,不大看得起‘东洋人’。现在我开始修改我的态度。”
  初出国门的青年,在日本,浮光掠影式的印象便使他隐约感到了什么,并决定修改自己对日本人的态度,可见当时的触动有多大。
  萧公权到美国后,先在密苏里大学新闻系学习,第二学期转到哲学系。这里除了有十多个中国学生,还有几个日本、印度、菲律宾的学生。他对印度、菲律宾留学生的评价一般,对3个日本同学的评价却是“潜心向学,毫不外务,他们朴实的态度给我以很好的印象。民国九年我经过日本时已感觉到我们看轻‘东洋小鬼’是一个错误,现在我更觉得日本学生的不可轻视。我曾想,如果日本的青年人大部分都像这几个日本留学生,这个岛国的前途未可限量。”萧公权提出,那种看轻日本人,但不自策自励的做法是错误的。
  日本史学家实藤惠秀曾说,日本留学生“是抱着决死的心情和志愿出国留学的”。萧公权的回忆为此说提供了一个旁证。
  萧公权留学回国后致力于中国政治思想的研究,卓然有成。可以推想,那几个潜心向学的日本同学一定会常常出现在他的脑海,成为激发他在学术上奋进的动力之一。
  上个世纪60年代,徐复观在日本看到,日本左翼分子反政府的时候很激烈,但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就专心工作,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他当时就曾感慨,这才是日本现代化的真正力量。他还曾提到,1951年日本的研究工作者穿的都是打补丁的裤子,但这并没有影响他们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这是日本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反映。笔者猜测,徐复观看到的这些人中或许就有昔日在国外潜心向学的留学生。
  20世纪,中日两国之间及各自国内发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现代化的竞赛中,日本跑到了中国的前面。从老一代学者片段的回忆或感触中,不难看出其中的一些原因。想要现代化吗?需要认真实干。今日的留学生、知识分子更应有这股劲头,尽到自己的责任。
  现在交通便利多了,去日本或与日本人接触的机会也增多了。如今中国人去日本,是否还有上一代人的感受呢?根据我的经历,日本人在“有礼貌”、“守秩序”方面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回想上一代人的记述,这不能不令人感慨。于是,笔者想说,在对待日本人的态度上,萧公权先生的话仍是值得重视的:“看轻日本人而不自策自励才是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