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7期

哲思与幽默

作者:王立根




  
  上帝是什么样子的?可能每个人心中都不一样。《幸亏我不是上帝》引领我们想像,如果我们拥有像上帝一样法力无边的权势,我们会怎样做。这个话题会引发我们的思考。而一个人的思考、一个人的思维活动,总是和他的理想、追求以及自身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的。你心中有什么样的理想、什么样的追求,就有什么样的上帝。对这个题目,我们一般是按这样的思路做的。
  可是,这篇文章却不尽然,而是往完全相反的方向去想,于是立意全新的一篇随笔出现了。读了之后,叫人拍案叫绝!
  开头一句:“世人应该庆幸,幸亏我不是上帝。”这句活真幽默!
  真的,我们俗人一旦拥有绝对权力的时候,那是多么的可怕!
  作者想像的这个上帝还是一个好心肠的上帝。他有着疾恶如仇的性格,看不惯人世间种种的恶习。于是他施展了惩罚的手段:对乱扔垃圾的人,对污染环境的人,对不闻天籁、不闻乳香的人,对没有帮助过别人的人,对没有感激之心的人都施以惩罚。
  可是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每一种设想都让人心惊胆战!
  “我上任后,不消半年,停阳光者有之,停水停空气者有之,而且有人缺手,有人断足,整个世界都被罚得残缺了。而人性丑陋依旧,愚鲁依旧。”
  这种夸张造成了一种强烈的艺术效果,特别发人深省!反其意而用之,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篇散文告诉我们一个写作技巧:立意构思时不妨运用逆向思维从反面去想想。
  比如,老师叫我们写“假如我是一枝蜡烛”,你不妨想想“假如一枝蜡烛是我”;老师叫我们写“假如我是一只春蚕”,你不妨想想“春蚕固然有‘到死丝方尽’的品格,但‘作茧自缚’不是很愚蠢吗”?那样不就能写出富有个性的创新作文了吗?
  当然,此文不是一种文字游戏。“有深意寓焉”,这“深意”就在于一种哲理的思考。作者心中的上帝并不是一个拥有权力便霸气十足的人,而是拥有一种“包容和等待”的爱。只有“包容和等待”,才有仁慈、平等,才能给人以憧憬,给人以希望,给人以慰藉,让丑陋的人性变得美好,让愚鲁的人变得聪慧。这是一篇构思新颖、充满哲思而又幽默的小品文!这样的立意不是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吗?
  这篇散文还有一个特点值得我们借鉴——“以实写虚”。一般散文如写人、写景、状物等,常常是“以虚写实”,人、景、物是实的,为了写得更美,有更丰厚的文学意蕴,往往通过想像使之虚化。如张晓风在《不朽的失眠》中写张继失眠:“张继,醒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余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张继不眠,是实的。为了写出这失眠的感觉,却用了两个比喻,使之虚化,使人有更多的联想。而这篇是为了表达一种理念:“人类不需要霸气,而需要宽容。”举了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生活事例,这种“以实写虚”的手法我们可以好好儿体味。
  张晓风才华横溢,机智迭出,表现在这篇文章中就是幽默。读这篇文章,我们好像看到上帝发脾气的样子,不禁发出会心的一笑。有智慧的人,不一定幽默;而幽默的人一定富有智慧。幽默,除了蕴含着智慧,还蕴含着对美的向往。所以我一再要求学生一定要读经典的文章,从这些经典散文中,我们将读出人生,读出作者漫长而艰苦的思索,读出文学的迷人和魅力,汲取思想的力量和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