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7期

如何提高学生写作中的认识能力

作者:曹德新




  
  众所周知,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更是高考成败的关键因素。但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认识事物能力”的不足,已成为制约作文能力再上台阶的“瓶颈”。学生往往能将事例联结却不能洞察本质,能写景状物却不能深蕴理趣,能古今中外却不能体味现实生活,作文水平一直在浅、乏、淡上徘徊。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个“瓶颈”,使学生作文水平有大的提高呢?
  首先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思考,一个看见作文题目就头疼的学生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好文章的。为此,教师在布置作文题时,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有话可讲,有感可发。同时,主动走进学生情感中,了解学生写作文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明白其实写作就是自己心理成长的真实记录,不要试图总拿别人的例子去证明什么,而要注意结合自己的成长历程去诠释点什么,这样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跳出初中作文的老路,使学生乐于思考,乐于作文。
  第二要做好作文课堂的设计和引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努力创造民主、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注重师生交流,注意引导示范。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写作”部分的编排意图是好的,但因所选示例几乎均为名家名作,离学生生活较远,很难引起学生共鸣、感悟,也就不可能有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因此,有必要在一定作文训练目的规范下自己设计一些作文材料,从学生周围生活入手,小中见大,巧妙引导。如关于“校园暴力”问题,面对具体的事例材料,学生常常会直接发表自己的认识、看法,甚至可能是义愤形于色,但他们的这些观点认识多限于就事论事,这时可用归类法找出这些现象的根源——社会的还是个人的。然后跳出材料,从校园暴力的一般意义上去审视它,立意就会深一些。又如某地政府换届出现了贿选问题,面对话题学生往往会大力抨击腐败,如果引导他们看得远一点,让他们认识这其实是社会进步正迈入民主的过渡期现象,因为过去人大代表只是举手的工具,而现在有人拉选票,说明他们的选票起作用了。这样立意就会既有高度又显得新颖。
  第三要加强阅读指导,扩大学生阅读面,鼓励他们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如果语文学习仅限于那几篇课文,是无论如何也提不高的,因为学生的主要精力集中于课本上,他们没有时间关注社会人生,即使关注了,也很浅显。而大量阅读正好补充了这方面的不足,别人对某个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同龄人的认识,他们可以直接参考。为此,教师可做些阅读材料方面的选择指导工作,以期最大限度地保证阅读效果。
  第四要注意开拓校外空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多接触社会。可利用现代传媒工具、实地考察等方式开展活动,如定期组织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观后立即让他们写出观感。观看现场的氛围会让他们有感可发,专家学者对问题的深入探讨会给他们以很大的启迪。长期坚持组织这样的活动会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大大提高。
  总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主动地调动一切有利于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积极因素,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能够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同时,对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和如何立身做人,也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