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6期
话题“我心有主”作文指导与演练
作者:陈立起
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元代大学者许衡一日外出,因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一棵梨树,行人纷纷去摘梨,唯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便问:“何不摘梨以解渴?”他答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请以“我心有主”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题意理解
1.理解“主”之含义:这里的“主”不仅仅是表面性的某种“主张”、“见解”,更应是由此而挖掘出的支撑起这种主张或见解的“东西”(给心灵做主的“东西”)。这种“东西”便是为人处世的原则、准则,信仰、追求……
2.把握“主”之内容:该话题内容贴近人的精神生活实际,所及属于人的“立身行事”范畴。人靠什么行走于世呢?不管是古人还是今人都难以回避。许衡一句“我心有主”,道出的是一种崇高的精神追求——困境之下不妄为,诱惑面前不妄取。因此,凡是涉及人生处世的信仰、原则、标准等均属“主”之范畴。
3.揣摩“主”之“标准”:究竟体现出什么样的“主”是没有定规的,因为这里的“主”是个性化的,不同的人在各种具体环境、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坚守点”。但绝不外乎中外古今伟人学者、名士贤达、战将豪杰甚至普通民众所遵循的属于“美德”的内容,具体可以细化为:“勤奋上进、自强不息、勇敢顽强、轻财重义、尊老爱幼、互谅互让”等世人皆知的传统美德,“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成由勤俭败由奢”,“士为知己者死”,“勤能补拙”,“慎独”,“为善至乐”等古典诗文中现成的说法,还可以是自己从处世经历中摸索出的一些东西——活的就是一种心里踏实、不吃馒头争口气、黑暗过去是黎明……
4.界定“主”之性质:这里的“主”应是令人敬佩的、值得肯定与倡导(积极意义上)的,若理解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生苦短,及时行乐”,“清静无为,消极避世”(消极意义上)等,虽也称“我心有主”,但因理解角度的“反方向”而难成佳作。
5.认识“心有主”:坚守处世信仰,遵守为人原则,恪守精神追求……意识决定行动,心中有了“主”,关键之时才可能不为外物所役,不被名利所困,以求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动之妄即改之”。理解到该层面,才便于写得准确而深刻。
构思点拨
1.不管是写成记叙文、散文还是议论文,一定要将具体的“主”体现在文章中,因为只有具体展现了“主”的含义,才能对应体现话题含义,否则便是泛泛而谈。
2.写记叙文要注意过程清楚,设置好情境细节,突出心理描写,注重挖掘渲染;写议论文要注意观点明确,论证方法多样(引证、例证、对比、喻证、引申),语言准确而有意蕴;其它“非常文体”并非不可选,但首先是要符合文体要求。
3.一定要在文中设置好“环境”:某某是在什么具体情况下显示出其心中之“主”的。一般应是需要“做主”(坚守精神家园)的情况下,多指面临困惑需要自拔,面临窘境需要奋起,面对诱惑需要选择等。若不体现“环境”,只写出某某具有爱国心,某某有责任感,某某能够恪尽职守等,好像也能合乎话题要求了,其实失之笼统。
4.写别人的故事并非不可,但要在行文中体现“我”——因为写的是“我心有主”。让“他”(她)来说话,那就是反映他(她)的心灵。
素材金库
◆相关名言
乳名是父母给的,坏名是自己造成的。(格言)
宁可做穷人,不可做坏人。(谚语)
如果道德败坏了,趣味也必然会堕落。(法·狄德罗)
为享有自由,必须限制自由。(伯克)
◆典型史实
1.历史名相——寇准
宋宰相寇准,年仅19岁考中进士甲科,当年秋天即被派任归州巴东县令。
来到山大人稀、穷乡僻壤的巴东,他爬山涉水,体察民情,当看见百姓衣不遮身,食不饱肚,日子过得如此艰辛时,他一面上奏朝廷,请求减轻农民赋税;一面劝农稼穑,开荒种地。细心地将中原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传授给巴东人民,使巴东人民改变了落后的生存状态,过上了不愁吃不愁穿的舒心日子。人们感恩不尽,尊称寇准为“寇巴东”。在寇准劝农的野三关为他修了一座亭子,取名“劝农亭”,以此纪念寇准。
——切实的政绩是为官者成功的标志。所处之偏,环境之苦,若无为民鞠躬尽瘁之“主”,百姓“脱贫”何其难!
2.一代诤臣——魏征
魏征有大志,好读书,多所通涉。魏征忠言直谏,是“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一至理名言的提出者,魏征一生中陈谏二百多条,多次冒着被杀掉的危险,但绝大多数为太宗所接受。魏征死后,唐太宗伤叹:“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以魏征一人死而说诤谏之臣亡,当然誉之过甚,但由此可看出唐太宗对他的器重。魏征死后,唐太宗赐其文贞公的谥号,以示褒奖。
——成功的求索路上可能会泪雨滂沱,甚至会面临生命的消亡,困境之中,让“真诚与信心”做“主”,足可感天动地!
3.一代廉吏——温彦博
贞观十年(636年),温彦博迁尚书右仆射,十一年(637年),因“忧国之故,劳精竭神”,积劳成疾去世,终年64岁,谥曰恭,陪葬昭陵。
温彦博为官清廉,自掌知机务,即杜绝宾客。他官至宰相,去世后家贫无正寝,殡别室,唐大宗命有司为其构寝,这在封建官吏中是难能可贵的。
——权力至高无上,虽然家贫如洗,为官的操守在生命的旅程上熠熠闪光,成由勤俭败由奢——心灵之“主”永恒。
4.绝代廉吏——于成龙
顺治十年,已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的阻拦,抛妻别子,怀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的抱负,接受清廷委任,到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为县令。于成龙到罗城时,这里遍地荒草,城内只有居民六家,茅屋数间,县衙也只是三间破茅房。他只得寄居于关帝庙中。在困境中,同来的五名从仆不久或死或逃,而他以坚强的意志,扶病理事,迈开仕宦生涯第一步。
他在任两江总督期间,有一知县给他呈送“中秋节礼”,被他严词拒绝,并特发《严禁馈送檄》。于成龙为了警诫自己,勉励下属,在大堂上悬联一幅:“累万盈千,尽是朝廷正赋,倘有侵斯,谁替你披枷带锁;一丝半粒,无非百姓脂膏,不加珍惜,怎晓得男盗妇娼。”因此,他为官几十年,真正做到了“清介自持,誓不受属员一毫馈送。”
——为官一生,“主”有两个:顽强进取,困境不泯其志;爱民如子,官高不沾民膏。
◆经典认识
1.人生有许多时候面临许多诱惑,面对诱惑不动心,身不被物役,心不被金迷,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是一种难得的定力,没有坚实的精神支柱,没有良好的处世心态,没有高超的做人修养,是很难坚持的。
2.人生,可以没有权,也可以没有钱,但就是不可以没有原则。做人一旦没有了原则,就容易被物欲所左右,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人不会把金钱带入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送入坟墓。
3.“我心有主”,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坚守精神家园,自然能够成就一番事业。这是一种准则,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精神。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或追名逐利,或贪脏枉法,或晚节不保,最后落得身陷囹圄,悔恨终身,代价极为惨痛,步成克杰后尘者不乏其人。
4.人生在世,“物质”决定“精神”,而“精神”又是一个人所有追求的支撑点。“信仰”是培育一个人道德品格的阳光与泥土,也是人生最高尚的精神亮点。有了这个前提,才可具体实施自己的“原则”与“追求”。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