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6期
如果只剩下“炒作”
作者:湖 北 秦大炜
一部商业大片《十面埋伏》上映了。老谋深算的张艺谋“埋伏设尽”,“十面立体炒作”。先在首映礼上虚放一枪:只放了电影的片花,而且请了众多大牌明星表演,并将演唱会搬上中央电视台,这一奇招马上引来百倍关注目光。上映不到一周,票房成绩捷报频传,已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票房冠军。
张艺谋赚了钱,却挨了骂。声势浩大的炒作背后,是影片单调的情节——江湖恩怨的纠缠,是演员们半文半白的台词,是精美的画面背后的空虚思想。
每个影迷都中了埋伏,以为现在的张艺谋还是那个曾经给我们《红高梁》、《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张艺谋,还是那个带给我们无数感动和真情的张艺谋,我们都被他“炒”得晕了头,一窝蜂地涌进了电影院。
“炒作电影”的横空出世,强烈地冲击着我们的眼球,大成本、大制作是它的卖点,而我们却迷失在了血肉横飞的逼真战争画面中,迷失在了三维电脑特技的多彩画面中,我们似乎已习惯去欣赏它的华丽服饰,而不再有思考其内涵的习惯,又或者是“炒作电影”背后本不存在所谓的内涵,它的成败,仅在于两个字:票房。
受到冲击的还有我们的耳朵,流行音乐已越来越快地包装着新一代的天王天后。奢华的造型设计、斥资百万的MTV拍摄,但优美的音符却离我们越来越远。
“炒作”已成为了一种时尚,遍地开花,四处蔓延。领导们为了给自己创造业绩,不顾实际地“上马”大项目,一座投资上亿元的化工厂建成,却没生产出一袋化肥,只当作领导的垫脚石,助他仕途得意,一路上青天。化工厂成了他标榜业绩的资本,却让无数人民的血汗付诸东流。
不必惊于大导演的“炒作奇招”,不必不齿于领导的“作秀高招”,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在扮演着“炒作高手”的角色?读名著的人越来越少了,买“名句集萃”的人越来越多了。啃“砖头”的已经是老土,现在流行“快速充电”,断章取义地塞入一大堆名句名段,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不时卖弄几句,不管用得是否恰当,能惊起四座便大功告成,一个“渊博”的光环笼罩了自己便达到目的。如此的“个人炒作”在平时屡见不鲜,是时尚、流行,还是个人素质的倒退呢?
都是“炒作”惹的祸。如果只剩下“炒作”,只剩下对浮华包装的追求,电影、音乐的美丽花朵将渐渐凋零,艺术的常青树将走向枯萎;如果只剩下“炒作”,只剩下对自我业绩的标榜吹捧,“为人民服务”的公仆精神将越来越陌生,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大楼将摇摇欲坠;如果只剩下炒作,只剩下快餐式的“文化充电”,“大愚若智”者将越来越多,我们的精神花园将渐渐荒芜。
(枝江一中高三·一班小帆文学社)
主题点评
中国进入商品经济时代以来,“炒作”作为一种推销术,在市场体系尚未发育完善的土壤中畸形疯长,并在频频奏捷声中挺进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尤其那些令人瞠目的业绩炒作,已被一些急功近利者视为致胜法宝。据说有位对此有专门研究的学者,著书名曰《炒作学》。
然而,现实生活中,“炒作”给人们的印象并不怎么地道。不管其如何乔装打扮、粉墨登场,名目繁多、货色齐全的各种炒作,让人们越来越看清其“庐山真面目”。往往在沸沸扬扬令人心悸目眩的炒作过后,炒作者享受着名利双收的实惠;而那些被炒昏了头的人们,在剥开精美华丽的商品包装之后品尝的却是被欺骗的苦果。扯去“炒作”的神秘面纱,人们看到的是“巧诈”的狰狞。从此,人们再面对五花八门的“炒作”时,少了几分躁动,多了几分冷静;少了几分轻信,多了几分戒心。
本文作者以关注社会的敏锐目光探察到现实生活中人们在不同的领域倾心炒作、工于巧诈而争名夺利的不良现 象。深入揭示了“炒作”泛滥的根本动因以及炒作行为给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带来的负面效果。文章从影视、媒体的商业炒作介入,层层推及炒作泛滥的各种时尚表演。从揭露炒作带来的商业欺诈,直到发掘出炒作对人们思想道德的严重侵蚀与戕害,文章主题所承载的内涵升华到较高的认识价值。这种深入关注社会时尚的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选材点评
这是一篇目光敏锐、思想深刻的针砭时弊的议论性散文,它出自一个中学生笔下实在难得。从选材看,作者视野开阔,了解社会,对影视界的商业炒作,音乐产品的包装炒作,行政人员的业绩炒作、以及校园内外的学问炒作,作者能详察微末,将其各路货色尽收笔底,展示出来,足见选材的丰富源于对社会生活的广泛深入的了解。这一切,如果仅仅局限于校园生活和书斋所得,是绝对办不到的。丰厚的素材积累,为写作与思考的深入奠定了基础,所以,文章的议论和说理便水到渠成,言之有物,言之成理,避免了空洞说教。
布局点评
这篇议论文是按着先分述道理、后归纳结论的原则架构成章的。布局合理,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开头部分,写文化领域的商业炒作及其所引起的负面作用。具体列举了张艺谋的商业大片《十面埋伏》的炒作情况,历数了“炒作电影”的制作方式,笔锋直指炒作的“票房”目标,而非“思想内涵”。
中间部分,写炒作成为时尚及其流弊。列举了官员的业绩炒作、文人们的学问炒作,揭示了炒作泛滥的恶果。
结尾一段,是归纳结论部分。指出“炒作”给社会带来的祸患:它摧残着艺术之花,它销蚀着“公仆精神”,它使“社会主义大楼将摇摇欲坠”,它使人们的“精神花园将渐渐荒芜”。排比式的警策语言使主题内涵升华到较高的思想层面。
语言点评
本文的语言精炼、犀利,具有较强的感情色彩与批判精神。在展现各种炒作的表现形式时,揭示其本质和消极作用,从而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这种正反对比的写法运用较好,有利于阐明道理。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了表达效果。
写作建议
这是一篇以关注社会为题材的成功之作。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社会的未来,为此,应重视培养他们这种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重视培养他们深入思考、辨别真伪、正邪、是非的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