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5期
2005年高考作文的备考建议
作者:曹 阳
高考鸣金之后,我们会反思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怎样才能与高考“对路”?
先从高考作文试题类型的角度看,无论是哪一种试卷,无论是哪一类试题,我们都会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时代色彩很浓,给考生展示才能的广阔空间,有利于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有利于凸显考生的个性特征。不同考区的试卷有不同类型的试题,有的是命题作文,有的是话题作文,今后这种多样化的局面还会继续保持下去,所以不必去猜测可能会考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是别的什么种类的作文,那样的意义是不大的,关键是各种类型的作文都要练。这样说并不是强调说把各种类型的作文都无遗漏地都练一练,而是学生基本写作能力的训练,坚决反对“猜题押宝”式的训练。同一考区的作文试题在类型上也会有所变换,几年话题作文之后来一个别的类型的作文,你也不能说这就是进步还是退步,因为事情的本质不是哪种类型的作文试题最好,而是各有各的长短:话题作文相对来说写作范围广阔,但是也容易在某种情况下让宿构套写者钻空子,出题要考虑“广阔有边”,也就是有一定的限制;命题作文写作的范围也不一定不广阔,它可以更为有效地防止抄袭,在一定的情况下有利于突出考查某几种能力,但是命题作文也有它的天然不足;那就是限制因素相对较强,因此没有哪一种试题具有全面的优势或者说高人一头。所以,今后没有必要在试题类型方面大做文章,还是要老老实实、扎扎实实练好写作基本功。例如,既然不管何种类型的试题都会符合写作范围广阔这样的要求,那么我们就要训练在广阔的范围内“选点”的能力,也就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一点来写,选择最佳突破口,做到立意新颖,表现自己的个性特征。这一能力提高了,出什么类型的题目都不怕。再说,写什么样的作文题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注意文化积淀,要注意积累材料。还有作文的语言,这是最稳定的作文能力,也是得分的主项。这些基本功打不好,什么样的作文也写不好。
从考查内容看,有这样几个侧重点:
第一,考查重点是理性认知能力。全国15道高考作文题,关系型作文题就占了10道。“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2)、“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3)、“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4)、“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江)、“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江苏)、“材与非材”’(天津)、“自豪与平凡”(辽宁)、“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重庆)、“语言与沟通”(广东),这说明:考查重视理性认知能力。
第二,写作范围“广阔有边”。全国15道高考作文题,以复合概念为题的作文题占了12道,包括10道并列短语、1道动宾短语(湖北的“买镜”)、1道偏正短语(湖南的“家庭教育”)。这说明:写作范围“广阔有边”,防止宿构抄袭。
第三,文体等方面体现开放性。绝大多数试题明示了“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三自”要求。这说明:体现高考作文命题在文体等方面的开放性。
第四,体现时代色彩与学生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1)、“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2)、“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全国3)、“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4)、“人文素养与发展”(浙江)、“山给人以沉稳,水给人以灵动”(江苏)、“材与非材”’(天津)、“自豪与平凡”(辽宁)、“自己的认识与别人的期待”(重庆)、“语言与沟通”(广东)、“买镜”(湖北)、“家庭教育”(湖南)、“包容”(北京)、“忙”(上海)以及福建的以人物或文学形象写作文,这些都既是时代的反映,也是学生熟悉和可以驾驭的。
第五,创造条件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题意。全国15道作文题,试题兼供材料的占12道。这说明,出题者力图给考生一些简明的提示,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题意。
2005年高考作文备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对路”:
一、训练思想对路
高考试题每年都力争出新,这是公认的。但是,年年都要出新,我们就要问一问:究竟能新到哪里去?就拿我们吃饭来说,说是每天每月的饭谱都不重样,真的不重样吗?较起真来,恐怕要有很多“重样儿”的地方。就说主食吧,今天是米饭,明天是面食,后天呢?只能在面食上换换花样:馒头、面条、饺子、花卷等轮番上场,变来变去,你就发现规律了,于是,迷信打破了,喜新而不厌旧了,旧的过几天就是新的。跟吃饭的道理一样,高考作文命题,也是在“不断创新”,但是不能总是在否定自己,不能不重复自己,不能只讲突破而不讲沿承。
于是,我们便会发现,今天“馒头花卷”,明天“米饭花卷”,后天就是“米饭馒头”。偶尔有点新鲜的,也很快落到老饭谱上的“老三样”的地步。见多不怪,就会“以不变应万变”了,这个“不变”,就是扎扎实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任尔东西南北风”!都能取得好成绩。
若说高考作文命题总的趋势是什么?一句话,是继续坚持出“开放性”作文题目,为考生发挥创造性提供广阔天地。我们知道这一点,不是要取巧,而是要针对这种开放性作文试题进行训练。
二、训练题目对路
什么样的作文试题才是“对路”的好试题?我认为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有激发功能,既让人人有话可说,又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让不同水平的考生拉开档次,这是高考选拔人才的需要。
第二,试题既要写作空间广阔,又要有一定的限制因素,叫做“广阔有边”。
第三,有一定的新颖性,使考生没有似曾相识之感,更难以宿构套写。
例如上海作文试题要求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它的最大亮点有二:1.激发功能很强,使人一见题目,话就到了嘴边。这是一个忙的时代,这是一个人人尝到了忙的滋味的时代,体味其中甘苦,体悟其中哲理,体验其中经历,谁人不是不吐不快!这是命题人“忙”到点子上的妙处!2.试题简约,要求明确。不把考生阻挡在审题阶段,因为这毕竟不是考查阅读水平。以上种种,使上海高考作文“春风杨柳万千条”。
三、训练重点对路
2005年高考作文训练应该把重点放在“一条线,三个点”上,形象地说,是“一根藤,三个瓜”。“一根藤”是思维(思路),“三个瓜”是材料、语言和文字。
“一条主线”是锻炼作文思路。有的考生觉得作文“不知道写什么”“没的可写”“写不下去”“不知不觉写跑了题”,产生这些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没有锻炼思路。因为没有思路,所以写出的文章东拼西凑、东拉西扯,时断时续,读来不知所云。张志公先生说:“思路需要锻炼,也是可以锻炼的。”怎样“锻炼思路”呢?要从“打开作文思路,确立作文思路,拓展作文思路,保持作文思路”四个方面进行训练。
“三个瓜”中的第一个是材料。高考作文要求“材料丰富”,以此考查“视野是否广阔,思维是否通畅,底蕴是否丰厚”。考场作文做到“材料丰富”,可以展示写作功力,使文章增添亮色,更易于获得好评。高考作文不能空口说白话,没有新颖、典型、丰富的材料来支持,文章就会内容空洞,淡而无味。
“三个瓜”中的第二个是语言。要注意语言风格,既要语言见文采,又千万不要企望以雕饰文句取胜,还是“朴实中见华美”为好。
“三个瓜”中的第三个是文字。“文字”指的是书写、字数。书写很重要,2004年高考北京考区阅卷接近尾声之时,我在阅卷现场问一位阅卷教师:“这次阅卷你的最大收获什么?”他几乎毫不迟疑地说:“回去以后让学生练字。”紧接着我又问另一位阅卷教师,他也提到了让学生练字的重要性。这时,在旁边倾听的一位阅卷教师插话说:“字几乎可以影响到‘类’。”“字几乎可以影响到‘类’”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考生作文分数的高低,受到考生作文字体是否清晰工整的影响。这样说乍一听似乎言过其实,仔细一分析,确有其道理。高考作文实际上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包括表达素质。作文是重在书面表达素质的考查。书面表达的唯一手段就是文字,阅卷教师当然要通过你的文字来看你的书面表达功夫。如果写的字歪七扭八,怎么能说书面表达功夫过硬呢?有经验的指导教师,会严抓写字这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