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5期

“做文与做人”古今谈

作者:佚名




  
  我国古代的文人,大都是在学习做人的基础上学作文的。传播2500多年,影响深远的孔孟学说、儒家思想,首先向学子灌输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修身之道,然后才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学问。明“修身”之道,便有了“君子、小人”之义,“正邪、忠奸”之分,“善恶、美丑”之辨。人们恪守着这些古老的道德信条,“行不逾矩”,甚至有的在关键时刻,做出“舍生取义”之壮举。
  展开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学长卷,光灿夺目的文学精品,无不闪烁着人格与文品交相辉映的光彩。那些彪炳史册的人杰正气与他们光争日月的传世美文,虽饱经世事沧桑,却历久弥新。尽管历史的悲剧在人间不断重演,然而每当奸佞当权、国运艰难之际,人们无不感念那荡气回肠、空怀忧国之思的屈子《离骚》。若逢皇帝昏庸、举目污浊之时,人们无不倾慕那超然物外“采菊东篱下”五柳先生的田园诗境,景仰那飘然不群,耻于“摧眉折腰”献媚求宠的诗仙李白。当贫富悬殊、生民涂炭之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向人们展示了怎样的济世襟怀!当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位卑未敢忘忧国”,“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声声舒啸着不屈的民族脊梁的呐喊。还有那气吞山河的“仰天长啸,壮怀激烈……”,那零丁洋畔“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无不激扬着“文如其人”的浩然正气!
  文学首先是人学,作文离不开做人,文学历史的浩繁卷帙无不打下历代人文精神的烙印。在传承中华传统文明之时,我们应格外珍视这些令世界瞩目的文化瑰宝,尤其那些传世之作所留下的不朽的文学精神。
  今天,我们欣喜地看到,指导学生写作的《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让学生“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要求学生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恶、丑。”这一切,都旨在告诫我们:要做好文,必须做好人。
  如果检视学生的写作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做人在作文中的主脑作用。往往有什么样的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文章:思想深邃,目光远大,文章便大气磅礴,深刻隽永;思想粗陋,视野狭窄,文章就平庸肤浅,薄义寡趣。我们看到,一些思想成熟,而又文字功底较深的文章,即使文字质朴简炼,但却意境高远,令人启思怡情。相反,如果专工词藻雕饰,而思想贫瘠的文章,即使令人眼花缭乱,读后却感到空洞乏味,激不起情感的共鸣。
  说到底,要写好文,必先做好人。而做人总得有标准。做人的标准,其实也是一个人衡量客观事物的尺度,文章中所有思想情趣的反映基本就是人的价值观、审美观的表露。“以人为本”,为百姓立言,就是我们应有的价值尺度,“匡时救失,写实抒真”就是我们的写作方向和道义责任。当代学子应从这些基点出发,谱写出焕发时代精神的华彩乐章。让我们的文章成为时代前进的旗帜,让我们的文学领域成为精神家园的净土,你的文字将在这里永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