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3期

浅答一位高三学生的作文提问

作者:柳守忠




  江苏省大丰高级中学高三(19)班印莉君同学来信,询问如何提高写作水平的几个问题。由于所提问题具有普遍性,还是写出来请大家共同探讨吧。
  
  问题一:我的作文立意通常比较新,但用文字表达出来效果不好,缺乏吸引力,分数不高。
  要想文章有感染力,要想高考作文拿高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实践:
  ▲写作切忌大发感慨,切忌干巴巴的说教,切忌“面面俱到”,切忌说理论事“泛泛而谈”。不要解释“为什么”、“怎么样”,不要一览无余地说得明明白白,要给读者留下想像的空间。
  ▲文章要有故事、有情节、有细节。故事要感人,要有趣味,要标新立异,要结合生活故事来说理。这样的文章才具有美感,才有可读性。
  ▲不要把观点直接说出,要拐一个弯儿“旁敲侧击”,将作者的观点隐蔽起来,这样的文章才有深度。做人要直,作文要曲。
  ▲古人论作文“秘诀”是六个字:风头、猪肚、豹尾。即,开头好像凤凰那般美丽吸引人,主文就像猪的肚肠那样弯弯曲曲,结尾要像豹尾巴那么干脆有力。
  ▲作者思路要宽,不要停留在一个平面上打转,要让想像的翅膀飞起来。力争突破以往作文中条条框框的“作茧自缚”,突破以往只注重实写而忽视虚写的“写作习惯”。
  ▲要用“心”去观察和体验生活,让感动作者的人和事再经过心灵的过滤而自然流露于笔端。作文只要用“心”去写,就能拿高分。
  ▲不论记叙文还是议论文都要让事实说话,而不是让形容词来提高这个事实,须知,假话、空话、大话堆积起来的高谈阔论,只能引起读者的厌倦,甚至“目不忍睹”。
  ▲时间、地点、人物要交待清楚,论点、论据、论证要思路清晰,而主题思想则是作者手中的指挥棒——凡是与主题无关的都要亮“红灯”,为主题服务的也要大处落墨详略得当。
  ▲每篇作文只限一个主题(一个中心),要将这个主题写深写透。如果文章中出现多个主题,都将如一团乱麻,那将是文字堆积的“败笔”。
  ▲巧用动词,以增加动态的美感和表达力。如:“身轻一鸟过”句中的“过”字、“谁把长虹河边挂”句中的“挂”字,用得优美、确切而给人以强烈的动感。
  ▲有感而发,而不是无病呻吟。对自己无动于衷的人和事最好不写,而让作者激动或愤怒得如鲠在喉时写出来的将是篇好文章,
  ▲故事可以编,情节可以造;但细节一定要真。细节是灵魂。那细腻而感人的细节描写,将会使你的文章更具感召力而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问题二:我的作文很平淡,当我看到别人的文章那么优美时,时常很奇怪他们怎么能写好?
  笔者结合自身的一些做法来回答这个问题;对同学们可能有借鉴作用。
  语言是文章的细胞,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三要素的第一要素。语言是甭准确、生动、深刻,除了自我修养和悟性之外,也需要收集和积累。
  每当看到报刊上的美文佳作,笔者就把它剪贴起来,日积月累,遂成了“资料库”。在写稿过程中可随时查阅,取己所需。
  笔者还有好多手抄本,抄录了数以万计的名言、警句、格言、俗语,以及作品中的精彩片段等。多少年如一日,功夫不负苦心人,这些手抄本便成了“营养库”。
  生活是本大书,学习群众的口头语言,运用到文章中去,能增色添彩。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写作艺术就是三行去掉两行的艺术。”文章是改出来的,这是不争的事实。大约是在1990年初春,笔者的一篇小小说稿投给一家省报副刊,被编辑老师退回建议修改;一个月后又将改稿退回,再次要求修改。笔者几易其稿,终于变成了铅字。这次“好事多磨”,终生受益,让笔者养成了仔细推敲反复修改的习惯。鲁迅说:“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读者看文章就像在吃炒熟的花生米。当吃得津津有味时,如果吃到霉变的、苦涩的花生米,哪怕只是一两粒也会顿时倒了胃口大煞风景。所以,作者对似懂非懂的字、词,一定要查查字典、词典,免得词不达意而闹出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