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3期

包容

作者:北京考生




  一百多年前,法国的雨果曾经这样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也世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包容,超越了国家、语言、民族和文明的界限;包容,是这个美丽星球上的子民所共同拥有和赞美的品德。
  包容是一种智慧,一种气度。英谚有云:“世上没有不长杂草的花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对他人的包容,正是建立在对他人的体谅和理解之上。蔺相如对廉颇的包容,成就了“将相和”的佳话;鲍叔牙对管仲的包容,成就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壮举李世民对魏征的包容,成就了“贞观之治”的盛世;而宋朝君主对土人学子的包容,则迎来了继战国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文化繁荣的高潮。包容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层面,它对整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同样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
  包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佛经有言:“一念境转。”同样是面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睚眦必报带来的是心灵的负累,真正仁者觉者会选择一份包容,一份泰然。越王勾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能够兴师复仇,一雪前耻。他可以忍受卧薪尝胆的苦楚,却在灭吴后下令诛尽吴国宗室——他懂得隐忍,却刁;懂得包容。齐王韩信未发迹时受过“胯下之辱”,但在统一之后,再见到当初侮辱自己的无赖儿郎,却能不计前嫌地任命他为巡城校尉。仅从这个角度来说,韩信的人格要比勾践健全得多。
  鲁迅先生的“一个都不宽恕”乍听未免失之偏执,但那是在丧失了迂回的耐心后对黑暗现实的极端反抗。他还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就是他包容的一面。他笔下的阿Q,听到人家说“疤”、“瘌”、“秃”、“光”就要和人拼命,到了后来甚至连“灯”字也不许别人提了。“天地本宽,鄙者自隘”,一个心胸狭隘的人,必然是一个有着诸多忌讳、性情偏执的人;而一个连“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都无法容忍的社会,也注定是一个痫态的社会。然而,包容刁;等于放任和纵容。人类社会是由潜在的规则加以维系的,无节制的纵容同样会造成社会的畸形。包容也不等于隐忍不发。“忍”是心上刀,是刻意的制怒和压抑,迟早有爆发的一天。包容则意味着不自知的恬静和淡然。包容更不等于沉默和忘却,因为“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真正的包容,应该如伏尔泰对其政敌所说;“虽然不赞同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包容是海纳百川,包容是厚德载物,包容是淡泊明志,包容是宁静致远。康德告诉我们“只有两样事物能让我的内心深深震撼一是我们头顶璀璨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如是我闻;当今世界,种族、宗教冲突不断,“只要人人都多一份包容,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是我愿!
  
  评语
  这是一篇思想深刻、才华横溢的佳作。
  文章的层次非常丰富,说理非常透彻,显示出作者出众的论辩能力。第一段先指出包容是人类所共同拥有的品格。第二段列举中国古代因包容而带来国家强盛的事例论证“包容是一种智慧”。第三段以勾践和韩信的对比,论证只有懂得包容才能具有健全的人格。第四段从人们对鲁迅的误解说起,深入探讨什么是真正的包客。最后一段将包容上升到人类崇高的道德法则的高度,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读这样的作文会懂得什么叫作“深刻透彻,内容丰富”。
  文中的材料极为丰富。既有历史故事,又有名言警句,还有诗歌名句,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对材料做简单的堆砌,而是根据文章的需要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组合——或并列,或对比,或互相补充,或形成梯次,通通“以义御之”,显示出难得的驾驭材料的能力。
  文章文采飞扬。文中多用对偶句、排比句,使语言显得精准;又能长句、短句并用,使语言富于变化。文中的语言既富于哲理,又不失激情,显得成熟而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