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期

要不要地狱

作者:童杭海




  地狱的存在不知是好还是坏。好是好在精神的火花不会在死亡的那一刻熄灭。坏是坏在我们必须为身前的罪过付出昂贵的代价。随着但丁一层层地深入地狱,酷刑四溅着血腥,去惩罚罪恶的心灵,
  冰冷夹杂着哀嚎,去警告欲坠的灵魂。如此阴暗的地狱,就算自己为顶天立地之人也不免动容。
  在净界山脚下,守护的天使用宝剑在但丁的额头上刻了七个“P”,表示人生的七大罪过——骄、妒、怒、惰、贪、食、色。于是就得经过层层的磨炼去去除这七个“P”,最后才能升人天堂。
  天下绝对没有一个完人,也就是说每一个人死后要么在地狱接受严酷的惩罚,要么在炼狱山诚心地忏悔。但丁正是要通过对酷刑的描述,来劝戒世人“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一切罪恶都会——赎清。佛家有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要看淡一切,追求精神上的无执。“人之初,性本善。”那么是谁用七个“P”字打开了罪恶的源泉,是谁引导幼稚者步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它就是有那么大的吸引力让你亲手画上满脸的“P”。或许有一个地狱是比较有效的。起码但丁所描述的酷刑,会令人生畏。起码还会有一个充满快乐的爱的天堂,值得人去企盼。人生是欲望的足迹。是它让执着者奋斗不息,是它让怯懦者重拾信心,是它让贪婪者自甘堕落。欲望是永无止尽的付出与索取。付出即是付出辛勤的劳动,索取便是索取正当的利益。而有些人却用手伸向了地狱之门的钥匙。此种人生来就应该带有个“P”,不是为了侮辱其人格,而是为鞭策自我,而是为了人世少一份罪恶;地狱少一声哀嚎,天堂多一份祥和。
  更多的人不希望有地狱,因为一个监狱就是够可怕的归宿了,谁还想在受尽无自由的痛苦之后再去接受极端残忍的刑罚呢?当然这些人就是恶魔的宿主。正义的心灵像明月审视着一切,但是罪恶的天狗会无情地吞噬明月,让人的心境陷入—片黑暗。此时恶魔的本性变得极为突出,再也没有罗盘指引航向。本性则驱使着肉体步人罪恶,与此同时通向地狱的大门也就徐徐打开了。人生便是明月与天狗的一场战争。
  现代是一个倡导自由与个性的时代,然面,当今贪污作弊案层出不穷。是人性在淡漠?是自由在升华?还是“长江后浪推前浪”起着负面效应?虽然“恶竹应须斩万竿”,但是“春风吹又生”。佛教理论虽有些消极之意,但那种精神的无执还是除恶的根本。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当此句不在书上,不在脑中之时,但丁或许会看到一个空空荡荡的地狱,那么地狱的有无也就无所谓了。
  
  主题点评
  改革在深化,科技在发展,经济在腾飞,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狂飙席卷着全球每个角落。随之而来的许多社会丑恶现象也在不断上演。人们无不焦虑着探索革除积弊的救世良力\反腐倡廉的政策措施不断加强,规范行为的法律法规接连不断地出台,紧随其后的司法、行政监督,群众舆论监督等日趋活跃地从幕后走上前台。
  然而,许多植根于思想道德因素的社会病态、源于人们心灵的畸形蜕变,是不易侦察,不易发现,也不易通过简单外科手术式的治疗所能奏效的,于是很多人想到现实以外的问题。
  作者在阅读但丁的《神曲}之后,展开自由联想的翅膀,把惩治邪恶的希望寄托于地狱的公正裁决与严酷惩罚。想象看似远离现实,但其对真理与正义公正的呼唤与追求,使人看到新一代青年的崇高人生理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为读者展示了美好的希望。
  
  选材点评
  这篇读后感主要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是神话与现实思考的有机结合。文章没有对“天堂”与“地狱”的存在与否展开探讨与议论。而是通过援引(神曲)中“天使”的明察,对“地狱”酷刑的解读即“善恶到头终有报……”,表明对公正裁决的期盼:“或许有一个地狱是有效的。”循着贪婪者堕落的足迹点明自己期盼地狱存在的原因:“为了人世少一份罪恶……”;同时指出那些“不希望有地狱”的人,其实就是恶魔的宿主,把造成罪恶的根源即“心灵”与“本性”的被“吞噬”和盘托出。选材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表明对佛教理论的弦外之音,最终以引用名言点明题旨,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人性的渴求。
  
  布局点评
  文章以“地狱的存在不知是好还是坏”开头。问题的提出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其突兀不凡的起势给人以巨大的思考冲击力。通过简要分析地狱存在的“好处”与“坏处”之后,从不同方面归结出同一观点,即希望地狱的存在。
  接下来,简单交代“守护天使”的独特处罚方式之后,文章过渡到下一层次:指出但丁写《神曲》的目的在于劝诫世人“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通过弓I用佛家经论和古训“人之初,性本善”,强调后天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人性的改变作用,从中引出主题:“或许有一个地狱是比较有效的”。
  为了进一步阐明观点,文章对人生“欲望的足迹”逐个比较分析,指出贪婪者的“自甘堕落”,永无止境的索取,等于“用手伸向了地狱之门的钥匙。”
  文章又从另一角度写了“不希望有地狱的人”,指出他们正是“恶魔的宿主”。其害怕有地狱存在的潜台词便是害怕“接受极端残忍的酷刑”。而导致他恶魔本性变得极为突出的原因是“心境陷人一片黑暗”。用“是明月与天狗的一场战争”比喻正义与邪恶的较量,隐含着对公正裁决的期盼。
  文章的最后两段,作者连用三个排比句,试图探寻现实生活中导致人性罪恶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对佛教因果报应理论的叩问,在于取其积极方面,即公正、公平意识。
  文章的结尾引用林则徐的名句,表明作者的真正思想寄托不在于地狱的有无,而在于美好人性的回归:“有容”和“无欲”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凝重、委婉、含蓄,有概括力。贴切自然的比喻,增强了说理性;富含哲理的表述,启迪人深思。比如,“正义的心灵像明月审视着一切,但是罪恶的天狗无情地吞噬明月……”曲折表达了心灵蜕变与罪恶的关系。
  引用名言、警句、谚语,增强了表达效果和说理性,比如,“恶竹应须斩万竿,但是春风吹又生”,含蓄表达了根治罪恶的艰巨性。
  
  微瑕指正
  文中对个别问题的分析还有表面化倾向,未能深入问题的实质,因此说理还不透彻。比如,写害怕地狱的是;恶魔的宿主”一段,对于产生罪恶的深层次原因还分析不够,只是简单交代正义的心灵被罪恶的天狗吞噬,从而变成恶魔。那么,产生罪恶“天狗”的根源又是什么呢?
  
  写作建议
  l、此类题材的文章在主题上不易把握,且易产生歧见。教师应妥为引导学生拨正主题的方向。
  2、如何写-好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题材文章?除了要学生开阔视野,掌握丰富的写作素材之外,尤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论,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断提升对人生、社会现象的解读能力。把准脉搏,才会对症下药,写出理性较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