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期

空间

作者:李 倩




  空间太大,“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漫漫长途,空间阻隔了两颗守望的心。“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相隔两地,空间勾起了诗人的血脉亲情。(写“空间太大”带给人们的烦恼。)
  于是,发明了火车、飞机;于是,出现了电话、英特网。世界成了地球村,天涯成了咫尺。人们不必再为“故园东望路漫漫”而”‘双袖龙钟泪不干”,无须因为思念而倚栏相盼。可人们对于空间的烦恼,却未曾就此停止。(写由于科技进步,缩小了空间距离,解决了“空间太大”带给人们的烦恼。)
  空间太小。人越来越多,土地却越来越少。逼仄狭窄的房屋、拥挤不堪的街道、时时处处的堵塞,生存的空间已让人们忧心忡忡,自我空间受到的侵犯更让人无法容忍。窃听器已是随处可见得之极易的商品,现在流行的彩信业务更让有心偷拍者如虎添翼。对此,有人不得不奋起高呼“还我们一个空间!”(写“空间太小”带给人们的种种烦恼。)
  空间,真是人无法解决的难题吗?(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下文,并引发读者思考。)
  有这么一个故事,“我”的朋友去大西北旅行,回来时带给“我”几张生活在那儿的人们的照片。令“我”奇怪的是明明屋外就是广阔无边的空间,那儿的人/r1却建起窄小的房屋,并团团围坐一堂。朋友解释说,那儿的人们有的是巨大的空间,因此他们更注重相聚的温暖。(欲擒故纵,先不急于作答,文章宕开一笔,插入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名字,叫“天生辽阔”。(交代故事的名字。)
  那儿的人们彼此容纳,彼此接受;心与心之间既无层层的隔膜,更无重重的防范。空间,又怎会逼仄?(通过简明扼要的分析,道出“故事”中的人们不感到“空间逼仄”的原委。)
  真正的空间,在于心灵与心灵的交汇。(水到渠成,亮出观点,点明中心。)
  正如雨果所说:“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心灵的广阔,不仅在于其宽度,更在其深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如果心与心之间能够相容、相知,那么狭小的角落也可化为宽广的空间。前些年市政动迁之时,曾产生过一大批怀念老屋的作品。缘何如此?老屋不如新房宽广明亮,隐秘性不佳,但老屋里的人们却融洽有如骨肉之亲,你的家是我的家,更是我们的家。空间没有阻隔,便不会觉得狭小。相较之下,新房里的人们更多的只有那一套居室,即使再宽广,也无法突破心灵的隔膜。(援引名言,列举实例,分析精辟,论证充分。)
  心与心相知,空间便显宽广。
  心与心隔膜,无处不生嫌隙。{正反对照,观点鲜明。)
  岂不闻,“退一步海阔天空”,想要怎样的空间,或许就在这进退之间。(结尾言简意赅,令人警省。)
  
  评点
  本文在第十六届上海中学生作文竞赛高中组获得了一等奖。它的突出特点是构思巧妙。文章由“空间太大”和“空间大小”都会引发人们的烦恼起笔,,引出如何解决“人们的生存空间狭小所带来的烦恼”这一问题,接着穿插了一个“天生辽阔”的故事,通过议论分析,水到渠成亮出作者的观点:“真正的空间,在于心灵与心灵的交汇”,“心与心相知,空间便显宽广”。文章由实到虚,步步升华,揭示主旨,这就是本文的构思巧妙和立意高雅之处。
  
  
  主题点评
  茫茫宇宙,无垠太空,生活在地球上的芸芸众生却每每感到生存空间的日趋狭小。于是野心家疯狂地开疆拓土,企业家挖空心思地抢占市场,利学家把探寻的目光移向其它星球……仿佛世界的每—处都在为生存空间问题而倾轧、争夺,甚至流血、丧生。
  由空间问题引发的人类的烦恼,并没有因为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而缓解,相反倒有日趋严峻的危机,日益引起更多人的关注。本文中,小作者对空间问题的思考与探究是与众不同的,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思想活跃的火花进发出耀眼的理性之光即“真正的空间在于心灵与心灵的交汇”。作者透过纷繁的社会现象,直指空间问题的本质原因,即人们心地的狭小和欲望的扩张。使文章的主题内涵高屋建瓴,超凡脱俗,达到一定理性的境界。
  
  选材点评
  本篇议论文,作者在选材上充分考虑到观点的提出和说理论证的需要,主要取材于实际生活中的大量事例来阐明观点,说明道理。比如,从交通、通讯等条件的改善,说明“空间太大”带给人的烦恼被解决。同样用生活中的事实说明“空间太小”带给人的烦恼。文章中以事实材料说明道理占主要方面。
  其次是选用诗句、格言等,以人们共同认可的道理证明启己的观点。这些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巧妙结合,使文章避免了呆板僵化的空洞说教,同时,严密的内在逻辑联系,使文章结构严谨,说理透彻。
  
  布局占评
  文章开篇指出“空间太大”带给人们的烦恼,引用古诗说明空间阻隔了亲情和交往的道理,道明烦恼的原委。然后;列举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由于科技的进步解决了“空间太大”带给人们的烦恼。然而,作者所要阐明的观点并不在于“空间太大”,那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是下文的铺垫和衬托。接下来,作者直指议论的中心即“空间太小”带给人的烦恼。从列举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比如,土地的“缺少”,房屋的“狭窄”,街道的“拥挤不堪”,直到“窃听”、“偷拍”现象随处可见,表明“空间太小”带给人们的烦恼是不争的事实。
  接下来,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作者并不急于正面作答,而是插入一个生活中的真实故事即“天生辽阔”,让事实来说话:生活在辽阔空间的西北人团团围坐,挤在窄小的房屋内。从简要的分析中道出他们不感到“空间逼仄”的原委,水到渠成地亮出观点,点明文章的中心即“真正的空间在于心灵与心灵的交汇。”
  为了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文章先后引用雨果和林则徐的名言来说明道理,弥补事实论证的不足,同时列举人们留恋被拆迁的小屋而不愿到扩大了空间的新居去的怀旧情结,充分说明在空间问题上的“心灵”因素是多么不容忽视!
  文章最后两小节以精炼的语言,在正反对照中重申自己的观点,使文章的中心题旨醒目昭显。结尾句由实到虚,照应开头,并使意境深化,发人深省。全文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形散而神聚。
  
  语言点评
  这是一篇以散文笔法写就的议论文,表达上既有散文自由、活泼的特点;又有阐发观点,说明道理的论证功能。比如,在涉及中心议题“空间”时作者没有采用有板有眼的正规论文写法,而是采用漫谈式引入,在叙述与剖析事理中如叙家常,娓娓道来,让读者在情感撞击中接受道理。
  恰当引用古诗、名言说明道理,避免了空洞的主观说教,使文章增添了哲理色彩,有利于说明事理。比如,引用雨果的话:“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
   微瑕指正
  如何做到“心与心相知”?那就是“退一步,海阔天空。“怎样才能心甘情愿的“退一步”呢?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进者多而退者少。为什么不背退让?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文章没有回答。
  
  写作建议此类感悟人生、感悟社会的话题,是学生作文中经常碰剖的题材。通常涉及作者的感情态度和价”值取向。为此,平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感受能力,不断引导并加强综合性思维能力训练。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判断,绝对写不出观点正确、说理透辟的文章来。
  应该在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资料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应该经常就某一焦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