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期

飘逝的芦花

作者:长天庆




  故乡那片芦苇真美:
  春天,密密匝匝的芦苇从水中钻出,远远望去,宛如、团团绿色云雾飘落河滩。
  我家就住在芦荡边上,出门不远就能看到清澈、明净的泉水汩汩流淌。芦苇长长的影子在水中颤动着,像是在婆娑起舞,许多说不出各的小鸟在苇中穿梭……
  伫立荡畔,我痴痴地望着,往往有种异样的情丝牵动心灵,于是便使劲想:这清灵灵的水流向何处去了呢?会流干流尽吗?苇荡里的鸟儿从哪儿来,又要飞往哪里去呢?这荡外面的世界是个啥样子的?
  时常和小伙伴们躲过大人的监视,像挣破笼子的小鸟,扑啦啦钻进苇林。苇林曲折、幽深,令人胆寒却又令人兴奋。我常常按捺不住神秘、好奇的心,用手拨开芦苇,只顾往里钻。一边钻一边搜寻鸟窝,或许能掏到几个圆圆的花鸟蛋呢:间或也能捉住一只毛茸茸的小鸟。倘若刚下过雨,必定叫水珠儿滴得浑身湿漉漉,遭呵斥是免不了的,却仍乐得手舞足蹈。
  与苇林厮磨久了,仿佛能感受到芦苇的呼吸,特别是在晨曦初露的时候,那随风飘然而至的缕缕清香,分明就是苇林大口大口吐出来的。轻抚翠绿光滑的苇茎,便能感到那空空的绿色肌肤里流淌着的液体……
  夏日的雨后,我常在芦荡边看彩虹。尽兴玩乐之余,也会陷入长思遐想之中。奶奶说,那弯弯的虹一头连着龙宫,一头连着芦荡。你看荡里的水总流也流不完,是因为有通天的虹呀!我相信,奶奶的话是真的!
  黄昏来临,我清晰地听到了芦苇拔节的噼啪声,听到啾啾的鸟鸣,阵阵的蛙叫。一阵微风穿过,芦花漫舞着,苇叶沙沙低吟。这一切,都像在对我窃窃私语,令我久久驻足,侧目静听,独自激动不已。再看映红西天的晚霞,透过密密苇叶,洒下点点金辉,就像神秘的梦境。于是,我便在这梦境中恍恍惚惚……
  恍惚中,我忽而感到,我原本是大自然中的一株芦苇,是随风儿飘舞的一片芦花——我的心灵便在这里栖息了。
  后来,那汪曾经载人史书注入汾河的“丁村泉”被“围湖造田”填死了。从此水源绝断。芦荡终于干涸了,那弯美丽的彩虹再也没出现在荡畔,芦花的故事也只能在梦里闪现。
  再后来,久居都市,我常常在喧哗吵闹声中眷恋那片芦林的恬静,眷恋那飘逝的芦花和蛙鸣鸟唱。我多么想回到那片属于大自然的苇林中啊:每思于此,便感到一种精神的充实和生命的愉悦,禁不住萌生与人分享那片芦苇给我的感悟的渴望。
  然而,逝者如斯,对芦花的奇异情感,我终是难以表述的。或许,尘世间有些事情,本来就是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吧。我觉得,大自然就有这样的几许神秘……
  
  简评
  崇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自然万物中感悟人生真谛,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荚学观。“恍惚中,我忽而感到,我原本是大自然中一株芦苇……”仿佛就有某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在其中。作者写出了与泉水、苇荡相处的欢乐,也写出了失去这一乐园后的遗憾,以及“飘逝的芦花和蛙呜鸟唱”给予“我”的永恒的充实与愉悦。作者没有对人与自然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只凭灵敏的艺术感觉,在“对芦花的奇异情感”中发现了几许大自然的“神秘”,这已使读者有了进一步感受与思考的线索。
  
  
  主题点评
  长期以来,由于个别决策人急功近利的狭隘发展观的流弊,虽然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来令人一时眩目的政绩,却严重地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们对自然粗暴而无节制的攫取正在遭到来自自然界的惩罚:土地沙化、江湖污染、山体滑坡、气象恶变……。当人们从恶梦中醒来,才知道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
  作为刚刚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青年,开始用理智的眼光冷静审视前人所留下的一切。也许是出于对始作俑者的善解,也许是来自本性的宽容,作者没有苛责造成这一切的背后因素。而是以敏锐的艺术感觉去回味逝去的美好,在追忆、描述昔日家乡芦苇荡的天然美景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几许“神秘”,把进一步探究思考的空间留给广大读者。
  
  选材点评
  在大自然中,令作者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观肯定不会少,都可以尽收笔端敷衍成篇。为什么偏偏看中家乡消逝了的芦苇荡呢?因为这芦苇荡珍藏着儿童时无限美好的记忆。然而,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感受却由于“围湖造田”的壮举而毁灭得荡然无存,在作者心中留下的伤痛和感慨是深刻难忘的,这是写好此文的丰厚素材积累和深沉的情感基础。
  为了表达对芦苇荡深深怀恋的主题,作者在选材上集中笔墨写了家乡昔日芦苇荡的美以及自己的深切感受。为达到表现主题的目的,作者从不同角度描述了芦苇荡的美景,同时融情人景,抒写了即时感受。比如,先写“远看”芦苇荡“清澈”、明净的泉水;继写“荡畔伫立”的遐想;写钻进芦苇荡的有趣活动和感受;写夏日雨后芦苇荡的美丽彩虹;写黄昏来临芦苇荡的美妙声音——鸟鸣、蛙叫……;最后又把眼前都市的喧闹与芦苇荡对比着写,使作者渴望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的情感油然而生。
  
  布局点评
  作者开篇直抒胸臆:故乡那片芦苇荡真美!吸引读者去了解这“美”的内涵在哪里,为开启下文设下悬念,并定好感情的基调。
  然后,作者按着时间顺序布局谋篇,先写春天的芦苇荡。在这一层次,作者按着由远及近的次序组织材料,写“远远望去”的芦苇荡;写“出门不远就能看到”的泉水和芦苇;写“伫立荡畔”痴痴地望和“使劲想”……这段写“想”的文字,看似闲宕一笔,水“会流干吗?”鸟儿“又要飞往哪里呢”……实则为后文所写芦苇的消失留下伏笔。
  写钻进苇林的活动及乐趣一段文字描写,主要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的主题,抒发了作者对苇林的深深怀恋之情。
  接下来,是对夏日雨后芦苇荡的景色描写,雨后芦苇荡的彩虹,黄昏来临时的鸟鸣、蛙叫和风吹苇叶的声音,写“西天的晚霞”,写内心的感受“如神秘的梦境……”。这段融情人景的生动描写,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突出表现了芦苇荡的美好与令人神往,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主题。
  “我的心灵便在这里栖息了”内涵深刻,是“天人合人”的和谐,是作者的内心独白:希望这美好景致永不消失。
  写芦苇荡消失这一层次,对作者的情感震憾本来是很大的,但在文章中却以平淡的语言告诉读者:“那曾经载入史书、注入汾河的‘丁泉村’被围湖造用填死了。芦苇荡终于干涸了……”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于平淡表述中深化了主题。
  最后,写都市生活中的“我”对芦苇荡的怀恋。文中把“喧闹”的都市生活与“恬静”的芦苇荡对比着写,表达芦苇荡给“我”的感悟的渴望。
  篇末以含蓄、隽永的语言给读者留下无限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去感悟这大自然留下的“几许神秘”。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清新、流畅,有一种朴素自然美。作者善于从多角度描写景物,调动读者不同感官去体味、感受自然景物,所以赋予自然景物无限生机与活力,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写看到的芦苇荡“如一团团绿色的雾”,还有雨后的彩虹,黄昏的“西天的晚霞”……写听到的:夏天雨后“芦苇拔节的噼啪声”以及“鸟鸣”、“哇叫”、风吹苇叶“沙沙低吟”……。其它感受的,如:“水珠滴得浑身湿漉漉”,“芦苇的缕缕清香”等等。
  文章直接抒情不多,主要以寓情于景的手法,在描写景物中寄托情感,表现主题。比如,写钻进苇林时“胆寒又令人兴奋”,“按捺不住的好奇心”,“就像神秘的梦境”,等等。
  
  写作建议
  怎样写好自己熟悉的景物;让读者有身临其境般和你同样的感动?如何在写景文章中抒发出自己的真切感受,表现出深邃的主题内涵?希望您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