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2005年第1期

驳中国古典小说之“英雄”

作者:李倩怡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中国古典小说好像始终不缺少“英雄”,但总是某个人身高几丈几尺,什么眉眼,如何武艺高强、气度非凡。直到:《三国演义》中曹操一句话“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智者也”,史无前例地给“英雄”下了一个精准的定义。这句话也曾让许多人为之热血沸腾,而如今我却不禁摇头叹息:原来这就是中用几千年来的英雄观。
  英雄“胸怀大志”,这“大志”是什么?
   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叫喊,“彼可取而代也”;面对着童童如车盖韵桑树,刘备也戏言“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正像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千百年来,建功立业、称王称帝是中国历史上所有仁人志土梦寐以求的。他们渴望万人之上、君临天下的成就,偏爱政由己出、专制独裁的体制。他们仅仅想翻身尝尝做皇帝的滋味,而一旦沾满泥巴的粗手轻轻触及镶金嵌玉、闪闽发光的龙椅,一切原始单纯的想法像蒸汽一样挥发殆尽。于是,历史依旧,深邃幽远的宫墙内每天演绎着“上朝”“退朝”“万岁万岁万万岁”,敢杀皇帝的人无一例外地继续做了新皇帝。
  天才可以自我立法,因而天才的政治人物通常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哪管什么饿殍遍野、生灵涂炭。秦始皇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乙;刘桢鳞却在《地球六大罪案考总序》中清醒地指出:“秦始皇之并六国,绝人庙祀,残人种类,偶语者弃市,获谴者遗族,甘为独夫,驯至灭亡,又何功业之有?”几千年从无休止的打打杀杀的轮回,一方面孕育了华夏民族古老的中庸忍耐,二方面使我们的民族在历史上从未真正关注过人自身的价值。国家就像是一部徒具形骸的机器,千百年英雄们的“大志”,无非是在抢夺这部机器的所有权而已。
  空有一腔大志固然不够,下面就是,“腹有良谋”的问题了。
  小说的描写太过神奇,其实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是绝顶聪明的人物,至少他们有屡试不爽的杀手锏——替罪羊。所以建安二年曹操借头抚众斩了粮官;明代出了那么多祸国阉党;马嵬坡六军不发,杨贵妃罪该万死,李隆基干干净净倒没了错。余杰也说,中国一直盛行所谓“美女祸国说”“奸臣祸国说”“太监祸国说”“外夷祸国说”,君王却总是没有错,仅仅是暂时被蒙蔽罢了。所有的良谋都以“一将功成万骨枯;为信仰,以人民的迷信为基础。中国的古典小说某种程度上利用了人们的崇拜心理;同时教导人们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人们在从单纯向复杂的过渡中迷失了本性。而越是对“复杂”的渴望,越是反映了他们灵魂深处的幼稚和荒唐……
  小说不是历史;却更像是历史的浓缩。当我们被那些突兀的文字所感动;陷人历史的深邃不能自拔时,是否该发出这样一声清醒的呼唤:突破小说中的英雄观,文学就会进步;突破社会中的英雄观,文明就会进步。冲破历史的藩篱,前面有更广阔的天空!
  
  简评
  在前进的道路上,“传统”是财富;有时也会成为羁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用理性的分析、流畅的语言、广博的征引,引导读者重新审视中国古典小说传统理念中的“英雄观”,借曹操之“英雄论”揭开英雄光环背后的狭隘与残酷。读罢此文,我们不禁要问:造成中国历史在怪阐中循环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我们民族的心灵出路何在?
  一篇文艺短评能引发这样深邃的历史、文化思考,可谓意蕴深远。
  (黄炎)
  
  
  主题点评
  什么人是英雄?在人们的意识中都有自己的认同与追求。在历史的车轮碾过的辙迹中清晰记载着那些古今英雄们的“丰功伟绩”。如果放在现代人文理念的放大镜中重新审视,也许会得出一个与传统观点不同的评价。
  小作者站在以民为本的崭新理念的高度,针对由来已久的古代“英雄观”展开解剖、分析;并进行有力的反驳论证。从而拨开陈腐“英雄观”的迷雾,揭开其光环背后的狭嗌与残酷。并由此引发对这种“英雄观”的幽灵不散的深入思考,启示人们打破传统精神桎,为社会的文明与进步而努力,主题闪耀着理性的光辉。
  
  选材点评
  驳论文章的选材,首先是选取自己驳论的靶子,即反面论点。有了靶子才能予以针锋相对的反驳论证。
  本文驳论的靶子就是一直为众所周知的传统书目中称道的曹操的“英雄观”。这个“英雄观”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胸有大志”;一层是“腹有良谋”。针对这两层含义,作者引用秦始皇、曹操、李隆基等古代“英雄”的史实资料,通过解剖、分析,剥去他们华美的包装外衣,尽显其专制独裁、自私残酷的“英雄”本质,指出人们对这种“英雄”迷信与崇拜的“幼稚”与“荒唐”,使正面论点的提出水到渠成。
  
  布局点评
  文章的结构较好地体现驳论文章的特点;即,首先树起驳论酌靶子即历史上的“英雄观”。
  文章从“三国演义”主题歌的开头切入,引起人们对古代“英雄”话题的共同关注。接下来,笔锋一转,直指曹操对“英雄”的“宏论”,即“胸有大志”和“腹有良谋”。反面论点已清楚摆在面前。
  驳论部分,作者首先指出英雄的“大志”是什么?引出驳论的焦点,让人关注。然后,指出使项羽、陈涉乃至千百年来历史上仁人志士梦寐以求的“大志”多为“万人之上、君临天下的成就,偏爱政由己出、专制独裁的体制”。
  接下来,以雄辩的历史资料历数秦始皇因完成统一“大志”给人民百姓造成的痛苦与灾难,指斥那些英雄们的“大志”,无非是在抢夺国家机器的所有权而已。
  在下—层次中,作者又针对“腹有良谋”这个论点予以针锋相对的批驳;文中列举了曹操以“斩粮官”以抚众;李隆基以缢死杨贵妃而稳军心等二系列史实,通过层层剥茧式的解剖分析,使人看清“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本质,并指出对此类“英雄”迷信崇拜者的“幼稚”与“荒唐”。
  文章结尾是对前两层驳论的总括,行文至此,正面论点已水到渠成,呼之欲出。作者不再赘言,而是跳出历史的怪圈,发出警世的呼唤,连续运用三个并列式的排比句,表达了对政治文明与社会进步的美好追求。
  
  语言点评
  文章的语言清新、流畅,感情充沛,气势恢弘,具有较强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比如对古代志士仁人对皇帝的渴慕之情的描写:“他们仅仅想翻身尝尝做皇帝的滋味……无一例外地做了新皇帝”充满感情色彩,表达了作者的鲜朗爱憎。
  另外,反驳论证的语言尖锐、犀利,幽默而富有讽刺性。比如,“因而,天才的政治人物通常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哪管什么饿殍遍地,生灵涂炭”,“几个年从无休止的打打杀杀的轮回……从未真正关注过人自身的价值”,“国家就像是一部徒具形骸的机蕞”,“英雄”大志“无非是在抢夺这部机器的所有权而已”。
  扑用确凿翔实的史料论证,有较强的反驳作用和说服力。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在增强表达效果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
  
  写作建议
  本文的成功之处在于掌握大量可资借鉴的历史资料,使自己的反驳论点建立在深厚的史实基础之上。同时在语言和表现手法的运用方面都有很多长处,值得仔细品味、探究和学习。
  对于学习写作的同学来说,有目的地涉猎文史知识,积累写作素材十分重要。要在平时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同时要在探究文史知识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认识能力。这是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