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节 枣花虽小结实成



  几年前,在朋友家聚会,见到一中国女孩,小巧玲珑,斯文秀气,水嫩嫩的脸上漾着水灵灵的笑。朋友给我介绍:“许婕,钢琴家。”

  没等我反应过来,那苏杭女子模样的钢琴家一声爆笑,手大刺刺一挥,粗嘎的嗓门把我吓一跳:“哈哈……别唬营了——什么钢琴家,穷学生罢咧!”

  把“人”说成“营”,必是东北人无疑。我开玩笑道,“学生也可以是‘家’嘛,不是‘学——家’、‘学——家’的叫得天价响么?”

  许婕一个哈哈打破天:“那我是‘学——钢琴——家’!学钢琴家!”

  我们就这么认识了。

  许婕只要不说不动,就活活一娇滴滴西子转世。一开口,声带滞重,变了佘太君。一抬膀,五指猛乍,又成了穆桂英。说起话来表情丰富,用字也别致。比如讲她四岁学琴:“咳,苦命的小木偶!”讲她打工挣学费:“哇,在炭火上煎油!”妙语添花。

  许婕为人爽朗。认识的第一天,我就知道了她的身世。

  许婕父母都在沈阳当工人。许婕还在妈妈肚子里,喜欢跟着录音机喊两嗓子的爹就打算,不管生男生女,自己的孩子以后一定要当音乐家。

  许婕也争气。一出娘胎就哭声响亮,听到音乐就能安静入睡。牙牙学语的年纪,声音宏亮有节奏。喜得她爹猛夸老婆怀孕时曲子戏文听得多,胎教有成。

  许婕还只三岁,她爹就从乐器店搬回台钢琴,将小许婕抱在怀里让她伸出小手在键上拍打。叮咚的琴声让许婕又笑又叫,越拍打越欢。从此父母认定许婕是天才种:“咱就捆紧肚皮,也得将闺女拉拔成钢琴家!”

  关东人么,认准了道,就有股子走到黑的倔劲儿!

  四岁不到,许婕就开始了学琴生涯。钢琴上放着根母亲织毛衣的竹针,思想开小差了,练习曲走调了,那竹针保准会敲敲她嫩嫩的手背。

  生性乖巧的许婕,学琴没让父母操太多心,还捧回几张钢琴演奏少年组的奖状。到了大学,虽然念的师范,可学的还是称父母心的音乐系。毕业那年,许婕被纽约市立大学音乐系录取,弄了个不作数的财务援助来到美国。那时父母已经双双下岗。

  财务援助本来是虚的,哪来钱交学费?许婕就在课余拚命打工。那双弹钢琴的纤纤十指,在“遍地黄金”的纽约什么活儿没干过?油漆工,洗碗工,服务生,店员……转了一圈。暑假甚至做过住家保姆。现在又在中国超市当收银员。

  那天下班顺路去许婕工作的超市采买食品,见店门口两个工人拦住一白发苍苍的中国老太太吆喝:“不看你这把年纪,送你进警察局!”

  老太太颤颤巍巍,穿戴老式,一看就知道刚从中国农村来美不久,手里拎着一网柑橘,申辩自己不是有意不付钱。年轻工人哪里肯信?昂着脸,手脚成九十度角,一根指头点着收银台方向嚷嚷:“还罗嗦什么?付钱去吧!OK?”

  我正打算对老太太说点什么,许婕早已锁好收银机快步走过来,脸上漾着水灵灵的笑:“老奶奶,来,我这里来……”又转过身收了笑,对两个自以为“有功”的男工嘎着声说:“你们家没老营(人)哪?过分!”

  见到我,打过招呼,许婕接过老人手里的柑橘网返回收银台:“奶奶,这柑橘蛮甜的——您老真会挑东西哩……”

  老太太在身上摸了好久,好不容易掏出来一个包。打开包,抖抖嗦嗦,半天也抽不出一张钞票。许婕耐心耐烦地安慰老人,“不着急,慢慢来。”又对站队等着付钱的客人露出水灵灵的笑,一连声的“对不起”。收罢钱,将柑橘和收据递给老人,又嘱咐“奶奶,拿好了,过马路小心。”

  见许婕一大袋又一大袋的将装得整整齐齐的食品提起放进客人的推车,一点不显吃力。我笑着问她:“你这是练手劲弹钢琴,还是弹钢琴练手劲?”许婕嘎着嗓子笑道,“都是!”

  许婕边打工边上学。音乐系上了没多久,直着喉咙告诉我她打算改行:“我啊,成不了贝多芬……再学下去,一点出路都没有!”接着给我分析:纽约的音乐家上十万,有几个够格进卡内基音乐厅的?纽约客又没有逼子女学钢琴的狂热。偶尔一个孩子有了点儿兴趣,想找钢琴老师,俄国来的钢琴大师满街窜,还物美价廉。“我一中国女孩,又是师范出身。读的是市立大学。谁瞧得上我呀?”许婕说,“音乐这玩意儿,要就成世界级大师,当不了柴可夫斯基也得当马友友。当不了,赶快改行是正经。小枣花能结实,总比开不了的大牡丹强!”

  再见到许婕,她说她决定了,进学费便宜的社区大学,学“残障儿童特殊教育”。还开心的问我,“营(人)的命运,是不是像遗传基因那样,先天就排好了的?——你瞧,我明明学音乐的,却进了师范。出了师范,偏又来没有师范院校的美国学音乐。音乐学的好好的,又转头回本行当老师!”

  许婕不愧是东北人。前半晌说改行,后半晌行已经改了。她本来就学的师范,原来在国内学过的课程和在市立大学修的音乐课程,都可以折算学分。这样,学习年限大大缩短,开销也省得多。不久,学校的教育学系跟纽约教育局下属的特殊教育学校挂上勾,让她去试教一个月。任课学校对许婕特别满意,允诺由学校出钱,让她完成学业。学习期间,按上班计酬。许婕修完全部学分毕业之前,雇方学校还出面,按美国特需的特别人才,给许婕办了在美居留身份。

  许婕是个孝顺女儿,来美国几年,每星期一次长途电话,告诉父母自己在美国过得轻松愉快,音乐专业学着呢,教授喜欢她着呢。逢年过节都会寄些美元回家。异国他乡求学的苦水自己往肚里吞。改行的事,哪敢随便告诉父母?

  “爸妈身体不好——以后再找机会告诉他们吧!”

  水嫩嫩的许婕脸上漾着水灵灵的笑,手臂甩了个大大的弧形,粗嘎着嗓子告诉我。

  【三复斯言】老话说,牡丹花好空入目,枣花虽小结实成。不是牡丹种,切切实实做枣花也不错。总比日日空怀指望看那镜中花、水里月好。人最忌讳不识时务。以美国孩子为例,大多幻想自己是当职业球员的料。实际上,他们未来成为职业球员的机率只有七百万分之一。孩子当职业球员的企图心,不能说不对,但却忽略了那七百万分之一的比率。这就叫“不识时务”。许婕识时务,审时度势,及时果断调整求学方向,不愧为“俊杰”。反过来,从父母角度考虑子女教育,也有个“识时务”的问题。当年诸葛亮的《隆中对》大家都读过。孔明先生识时务,早早预见鼎足三分的格局,无疑是俊杰。但在西南生聚经营得好好的,偏要提前攻吴伐魏,劳民丧师,导致蜀汉之亡,又是不识时务了。时乎天乎,天乎命乎。时务和命运息息相关。为人父母,当以诸葛之明为师,亦当以诸葛之失为戒,永远辨识不断变化的时务,及时果断地调整方向,寻找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