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节:说谎的教育者



  朱永新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现在报考师范的,以及留在大学里当教师的并不是最优秀的。我以前开玩笑说三流的学生报师范,有门路的都不做教师了,剩下来的没有关系的、没有门路的再去做教师。我提出过一个建议,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应该担负起培养教师的职能,在这些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在校考取教师证书;同时要建立一整套的办法吸引最好的学生来到师范。我还建议,要恢复一些重点大学师范学生的免费教育制度,或者说做教师若干年以后,免还你的助学贷款。最优秀的学生在学校贷款,你只要到农村做教师,比如说做六年,你的贷款就可以全部抵免了,有一些国家有这样的办法。新中国成立前,也有很贫困的学生,但是很有才华,这样的人读师范,以后做教师,培养教育下一代,效果不错,我觉得要鼓励这样的模式。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制度,来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创造性和才华?我觉得,在各行各业中,包括公务员在内,中国的教师还是各种人群里面最优秀的团体之一,我们有一大批非常优秀的老师,关键是要有好的制度,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

  原因18:说谎的教育者

  如果一个教人如何做人的老师,本身在人文素质方面就有缺陷,他进行教育时就会自相矛盾,不可能把人教育好。

  4岁的明明在幼儿园,饭没吃完,老师把他叫过去,教育他一定要把饭吃完,并减去他的一个小红星。

  5岁的明明在幼儿园,饭吃不下去,他悄悄地将碗里的饭倒进垃圾桶里,老师检查小朋友的碗时,表扬他吃得干干净净。

  8岁的明明,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了列宁打破花瓶告诉妈妈的故事。老师告诉同学们,要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9岁的明明,在音乐课上,学习了一首新歌。下课时,音乐老师对大家说,下节课我们还学这首歌,有叔叔阿姨来看我们上课,他们要是问你们,你们要回答,这首歌是第一次学。记住了吗?

  10岁的明明,戴着红领巾,要参加市里一次少先队活动,事先告诉他有发言任务。回到家里,全家兴奋,爸爸妈妈亲自动手撰写文章,从办公室借来报纸,引用领导人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很多话明明读不懂,妈妈说,你只管大声读出来就行了,叔叔阿姨肯定很喜欢你的。

  ……

  对话观点:

  教授如果只有知识,但是他待人接物不能为别人着想,也没有奉献精神,能说他有文化吗?

  今天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承认这个事实,就是整个当代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诚信危机,我相信所有有点头脑的中国人,都会承认这个问题。

  我们很多从事人文教育的人文学者本身也缺乏人文关怀。他们为了谋生,或者说为了一个饭碗,从事了人文教育工作,但是他们本身有可能并不具备从事这项工作所需要的素养。

  对话人:刘西拉、徐岱

  熊丙奇现在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很令人担忧,最普遍的现象是大学生中不文明现象很多,没有公德意识、破坏公物、随地吐痰、乱穿马路等现象比比皆是。另外,近年来,大学生犯罪问题也日益增多,故意杀人、诈骗、偷盗、性犯罪(《检察官诊断大学生犯罪三大类型》,《法制晚报》,2004年11月18日。)等等,你怎么看这类问题?

  刘西拉我们有一种错误的认识,就是认为只要知识水平高了,就有文化,就有道德了,其实不然。知识只是整个精神文明中的一部分,精神文明里面还有很多重要的部分,如文化道德。所以,当时清华大学要搞绿色校园,我就提出,清华大学在变成绿色校园之前,首先要变化成一个有文化氛围的校园。文化不等于知识,知识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有的博士生取自行车,自行车一排排停在那里,他把自己的车一拿,把别人车都碰倒了,他骑车就走。应该说,这个博士生可能很有知识,但是他没有文化。清华有很多老工人,在帮我们教师住宅搞水管维修。只要你打个电话叫他维修,他就来了。大热天的,赶到了就给你修,人钻到水管下面,完了连水都不喝,只要求你签个字,他就完成了,还要去修下一个。你会感到这个工人修养很高,但是他不一定有多高的知识水平。我们不要把知识和文化混在一起。我曾经讲过,教授就一定有文化吗?教授如果只有知识,但是他待人接物不能为别人着想,也没有奉献精神,能说他有文化吗?不能一概说大学教授都是有文化的,我们还要具体分析。现在大学校园里常常可以看到西装革履却随地吐痰的人,我们校园就有。我几次想停下来告诉他,你这样是没有文化的表现。

  熊丙奇大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不是他成为大学生之后才有的,而是以前就有了。所以,有很多人说,加强大学生文明修养教育,是在补以前中小学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