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节:改革行政干部队伍



  熊丙奇这是从他们的人品上说的。有什么制度保证他们都认真呢?

  郑元芳对于教学,我们对每个教授的要求都是一样的,必须给学生上课,不以教授的名望而改变,而且,低年级的课、高年级的课都要上。对教师的上课质量,学校有完善的学生评估系统:每门课上完后由学生根据准备是否充分,上课是否热情,知识是否足够丰富、布置的课外作业是否及时批改,考试题目是否反映课堂教学内容等指标打分。分值为1~5分,打分结果将影响到这位教师第二年的工资待遇,还会影响到他的职称晋升。

  作者补记国内某大学的教师职称晋升条例这样规定:

  晋升副教授的条件:

  1、发表3篇SCI或者EI论文。

  2、每年10万元课题经费。

  3、为本科生上一门课。

  晋升教授的条件:

  1、发表5篇SCI论文或者EI论文。

  2、每年20万元课题经费。

  3、为本科生上一门课。

  据说,这是量化的硬指标。从这些指标,我们可以推论:

  1、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做科研、写论文。

  2、教学不能没有,你好歹也得上一门课。

  3、只要上过课就可以了,上得好坏没关系。

  老师都不笨,谁不会作这样的推论呢。

  熊丙奇在美国,副教授以上教席就是终身教席(在由美国大学教授联合会和美国大学联合会共同发布的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职位原则的声明(1940年)中,终身职位被看做是保证学术自由、提供经济保障以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手段。见《美国教授终身制及其对中国高校教师任用制度改革的启示》,周文霞,《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5月。),是不是也存在如国内一样评上教授后就无所作为的现象?

  郑元芳当然也有,但是很少。在美国大学要做到副教授,一般要经历三道非常严格的筛选;做到教授,则有四道非常严格的筛选。严格的筛选确保了教授队伍里的人都有共同的思想:在大学里要做一个杰出的教授,既要教好书,又要做好研究。第一道筛选,是进学校的大门,一般学校有很严格的面试,只有优秀的应聘者才能被录用;第二道筛选,是进入学校工作三年以后,学校会对你进行整体评价,如果评价很差,就让你走人;第三道筛选,就是从助教到副教授,或者说获得终身教席的筛选,这是最严格的一道关,因为一旦过了这一关,学校就将给你终身席位,明确告诉你没有正当理由不得解雇你。学校在筛选时,会请校外权威的教授进行评价,一般只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同年龄段里取得前几名的地位,才可能被最好的大学聘任。而要成为教授,还要面临又一道筛选。

  熊丙奇国内大学现在的问题是,不可能用那么高的门槛要求前来应聘的人,因为学校的薪资待遇还不足以吸引最优秀的人来应聘。另一方面,已经成为教授的人,在过去并没有经历严格的筛选。

  郑元芳解决这一问题,确实比较难,需要一步步走。我认为,对于年轻的应聘者,就要实行较高的薪资待遇,我会尽力在交大的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里这么做。今后,所有新进的人员都应该按照我所说的几道筛选程序来筛选,不能够对新进人员设立很低的标准,如果新进教师没有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就进来了,又会造成新的问题。另一方面,对于教授队伍,我们也必须进行改造。国内很少有大学将教授称为终身教授的,从规章制度上说,教授是合同工,而实际上,基本上都是终身的。这种做法,其实很不好。对教授来说,他不会认为教授岗位有多么的珍贵,不像国外一流大学那样,获得终身教授席位是很值得骄傲的事情,他会努力工作来珍惜自己的荣誉。但终身教授绝不应是一个教授最终追求的目的。拿我来说,给我十个终身教授席位,我也不会停止工作,我的追求是做最新的东西,做最好的我。我们每个教授都会这样,只要他对学术充满崇敬,对事业充满执著。

  熊丙奇你具体打算怎样改造教授队伍?

  郑元芳我要具体分析每位教授的情况,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有的教授如果已经不具备创造知识的能力,那么我希望他能多承担一些教学工作,多上一些课,他们可以说是教学教授;还有的教授,他们具有知识创造的能力,但是以参加科研的目的被聘用的,这些教授可以作为科研教授;另外的一些教授,他们应该是责任教授,既承担教学工作,又承担科研任务。对于不同类型的教授,我们要建立不同的评估指标,并给予不同的薪酬待遇。对于教授而言,我们要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引导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他们擅长做、应该做的事情当中。

  熊丙奇不知道你注意到这句话没有,“一流学生,二流教师,三流管理”,这句话是描绘高校师资队伍、管理队伍的。刚才你谈到了改造教授队伍的问题,实际上,很多人认为,大学应该首先改革行政干部队伍,提高管理水平,否则,再好的教授也发挥不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