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节:评估经济



  熊丙奇这其实是一种学术腐败,利用自己的权力,去当图书的主编,去发表自己没有撰写过的论文,然后通过当主编,通过发表论文,又可以进一步获得更高的学术地位。而实际上他可能没有在学术界做出任何的学术贡献,却可以获得高学术地位。

  邓伟志最近有个调查,有65%的大学生都想报考公务员,这对公务员队伍建设来说是好的,是很重要的,但这也同时说明大学生有“官化”的现象。我们学校之所以办学,还应当培养一些社会的精英,我们社会需要太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如果大学生都想去当官的话肯定是不好的。

  作者补记根据人事部发布的消息,2005年中央和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报名人数达54万人,其中31万人通过了资格审查,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高达373∶1。(《考公务员热:“就业”和“官本位”的夹击》,华式明、黄丽颖、杨亚军,《南方日报》,2005年2月18日。)持续升温的公务员报考热,除了就业形势严峻、公务员职业工作稳定、压力较小等原因外,一条很重要的原因是整个社会的“官本位”心态,不但家长鼓励孩子报考公务员,而且学生趋之若鹜。有一些人明确表示,报考公务员,看中的就是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权力,薪酬稳定、福利不错不说,还能带来一定的灰色收入,更有机会“结交权贵”,为以后成就事业铺平道路。而据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一项关于青年就业方面的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35岁的青年心目中,理想职业的排序依次是:党政机关干部(46.3%),教师(30.7%),医生(30.3%)和律师(30.3%)。

  熊丙奇65%的学生追求当公务员,大学生的选择也可能是受大学氛围的影响,大学教师的影响。

  邓伟志我觉得官员也是这种氛围的牺牲品,本来他的学术发展前景是蛮好的,后来到了官场,一天到晚都在交际应酬,确实生活在鲜花与掌声当中,这样就忘记了做学问。我就碰到过好几个副省级、副部级朋友,说还是你这条路走得好,你到了六十多岁了还能写东西,我们当领导了,现在下来以后失落感很强。

  作者补记我国大学的管理,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外行领导内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时代的特殊性,一些革命者担任大学领导,他们对高等教育办学规律不懂,但带着开创社会主义教育新局面的理想,领导着一批懂高等教育办学的专家,建设大学。第二个阶段是“外行尊重内行”。文革之后,百废待兴,国家渴求大量人才,高等教育亟需发展。此后教育界改革大刀阔斧,办学内行、学者专家的意见得到充分的尊重,教育走上复兴之路。第三个阶段是“外行就是内行”。这就是眼前,没有人说自己是外行,大家都是全能专家。虽然大家广泛质疑“教授治校”没有得到体现,可是,大学的校领导们不都是教授么?大学的机关处长们不也有高级职称么?只要走上领导岗位,不管你是否具备学术水平,是否具有教育从业经验、具备高等学校管理能力,无一例外地都是教授,就被赋予内行的地位,在什么领域均可以“发言”。是“因为你是内行,所以你来担任这个职位”,还是“只要你上了这个岗位,你就是内行”,这个问题,把大家搞得很糊涂。中国大学的用人制度,本就很高深,“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就看造化吧。

  原因13:评估经济

  为了争取一个好的评价结果,就千方百计、不计成本地去应付这种评价。这是官方评价和行政评价的一种弊病,很难避免形式主义、弄虚作假。

  中国正在形成评估经济。

  一位退休老教授,近年来的主要任务就是参加各种评审。他专门找到我,向我计算了一所学校迎接一次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的费用:十名左右专家的来回差旅费,三四天的吃住费,评估期间的参观考察费,劳务费;校内迎接专家评估的人员的时间成本、会议成本、资料成本等。一次评估,少则花费数十万元,多则花费数百万元。

  这种评估,一所学校一年迎接一次两次则罢,现在是一所学校一年可能要迎接好几次,甚至十几次!因为,对应于国家和省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几乎每个“口子”都要进行评估,重点实验室评估、重点学科评估、学科基地评估、课程建设评估、教材建设评估、优秀博士论文评估以至校园环境评估……对上,评估成了推动工作、控制进度、展示成绩的法宝;对下,评估成为一所学校的工作线索、工作中心、工作抓手。

  近年来的评估,之所以剧增,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以项目获拨款”,你只有新增项目向上申报,才能获得政府的拨款。而投资建设了这个项目,政府当然要知道投资的效果,于是评估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