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纪国,男,2001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同年考取北京大学研究生,现就职于青岛市政府
2004年3月17日,我终于在青岛市委组织部的网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排在第二个。几天后,市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给我电话,通知我即将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
我和岛城有个约会
杨纪国
在2001年,就业对我而言,是个遥远的话题。同屋的哥们穿着廉价的西装,拿着充满了吹嘘粉饰的简历在大大小小的招聘会上被欺凌与被侮辱,我却享受着考研成功后的喜悦与闲适。那年的就业形势不错,大家普遍陷入了小资产阶级的狂热中。有的同学甚至说北大毕业的学生不管什么专业,都能找到非常好的工作。所以我去那里读研三年后,前景之广阔他们都根本无法预测。带着这种狂热的自信,我在秋天来到了北大。
日子过得飞快,转眼就到了研三。
三年级开始的时候我突然有些恐慌。刚入校时候的宏伟设想似乎一点都没有实现。如果想出国的话,现在就应该考G考T了,可是我直到2003年的夏天才托福报名,后来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复习着,终于取得了一个惨不忍睹的成绩。如果想到报社或者出版社的话,早就应该找相关单位实习了。可是我在非典前曾经联系了去戏剧出版社实习,非典后我就把实习的事忘得一干二净。如果想去外企工作的话,应该有一口流利的外语,可是我自从研究生入学英语免修后,就从来没练过。看着曾经想象的道路如此被自己的懒惰一个个的否定掉,我感到了几分颓唐。剩下的路看来只有公务员一条可以走了。
考公务员无非是十一月份的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十二月份的北京市公务员、各省市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我听到的都是些负面的消息。那里收入太低、提升太慢、在北京的生活压力太大。北京市的公务员各种收入颇为丰厚,可是很难进入到核心部门。而各省市组织的公务员考试一般说来对本地人具有非常的吸引力。
十二月份的时候,我回济南正好遇到青岛胶南市在山东大学选调学生去那里工作。女友就帮我投了一份简历。结果他们马上给我电话,让我去谈一谈。他们组织部的杨主任热情而又健谈,说到了很多的优惠条件。硕士生去那里工作可以拿到10万元的住房补贴,如果我们两个人都去,就可以有20万。这样就可以马上在那个海滨小城买到一套房子了。正好那几天也有时间,我和女友决定去看看。
胶南市委市政府坐落在海滨的新城区,一座漂亮的办公大楼,前面是几百亩的森林公园,不远处波涛澎湃。咸湿的海风吹在脸上,我在问自己:我会在这个地方长久的工作下去吗?我和杨主任来到八楼的组织部长办公室。听说他们的组织部长只有三十六岁,曾经援藏三年。我第一次来到一个市委常委的办公室,这里可以眺望不远处碧蓝的大海。组织部长正在接电话,放下电话落座后,他看了我一会儿,然后意味深长地问我第一个问题:“听说北大有个毕业生在陕西卖肉?”随后的问题就是,你为什么想来这里工作?我身上猛地一颤,知道在组织部长的眼里我背后学校的重量,于是我缓缓地告诉他,我想来这里工作,是因为我认为地方上的空间更大,更可以作出一番事业。我在乎的不是工作地点在哪里,关键是我的事业在哪里。组织部长好像对我的这番话很满意,然后马上笑眯眯地对我说,那就把你安排到市委办公室工作吧。面试就这样结束了,我知道如果北大毕业的学生去一个县级市工作,所谓的面试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个形式。太容易得来的东西让人总是怀疑它的真实价值,我觉得这种工作来得太轻松了,反而没有去珍惜。同来的几个山东大学的同学在当天晚上就签约了,我则告诉组织部再给我一段时间考虑考虑。
回到北京后,我对青岛的单位就多了几分好感。在圣诞节那天,青岛市委组织部的来了。他们只有两个人来北大宣讲,但是效率很高。在礼节性地表达了对北大的仰慕和欣赏后,就开始介绍青岛的情况和选调生的前途、待遇等等。然后把投简历的人们分成两个部分,开始面试。前面几个同学面试后,都感觉太简单了。他们只是看看简历,然后问一下你为什么想来青岛工作,接着塞给一张名片。这不太像面试啊,几个同学都这么说。
终于轮到我了。组织部这个招聘的年轻科长对我好像很感兴趣。我估计一方面是因为我天很冷却穿着西服衬衣,连毛衣都没有,看起来很精神。再者就是我的简历做得简单明了,完全是针对组织部的选调而设计。我把他们想了解的几点东西做成表格的形式。第一栏就是组织协调能力,写满了自己曾经组织和参与的活动,这应该是公务员最为看重的能力吧。第二栏是教育经历,突出了我本科也是毕业于以文史见长的山东大学,这在山东人看来还是很有说服力的。第三栏是所获奖励。列举了我研究生期间获得的光华奖学金、学习优秀奖,让对方知道我研究生期间的成绩是不错的;我本科所获的辩论赛奖和优秀班干部奖突出了我的口才和组织协调能力。第四栏是科研与社会活动。在这一栏里我突出了自己不仅在学校努力学习,承当了一些科研项目,还在课余时间参加了很多的社会活动,增长了才干。此时我才庆幸自己课余时间的“不务正业”--本科期间我就在专卖店作过店员,给山东省统计局作兼职调查员,在多次的给顾客介绍产品和入户调查中锻炼了我的胆量和说服能力;研究生期间经常和图书公司合作编书,锻炼了自己的耐性和办事能力;在外面给留学生交汉语,虽然我带着山东口音的普通话对他们的汉语学习造成了不好的影响,但是那段经历还是使我有了国际化的初步视野。这次初试让我感觉颇为良好。
几天后赴青岛参见笔试名单出炉,我赫然在列。2月份,我到青岛考试。虽然是山东人,我还是第一次来青岛。清晨我走下火车,来到长长的栈桥,看到海鸥自由自在飞翔,海浪轻柔地拍打着这座年轻的城市。考试很简单,给了几则材料,要求写关于安全生产的申论。时间是三个小时。
这次考试的竞争还是比较激烈的。有二百多硕士参加考试,按照青岛市的招聘计划,他们录取五十人左右。我用了两个小时答完,出来后才发现自己的题目中犯了一些很低级的错误。比如在处理某地的化学品污染时,我拟定的处理措施连“立即疏散群众”都忘了。当时对自己的考试成绩真是有点担心。捱到3月8日成绩公布,我考了78分。这个分数不高不低,过资格线没有问题。然后就是等待出体检名单。这个时候听有的朋友说分数线可能会划得很高,一是分数只有七十多,而且我的专业也不占优势,在一群经济、法律、管理的小硕包围下,我有几天感到自己的前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妙。
当看到前景若明若暗时,等待就变成了一种煎熬。我坐立不安,想各种方法来打发那几天等待的时间。有时候感觉自己是在做一个危险的游戏。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这一个工作上,别的什么都没有联系。这不就是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找工作过程中最大的禁忌吗?如果青岛拒掉我,我就要面临无业可就的困境了。
3月17日,我终于在市委组织部的网站上看到自己的名字赫然排在第二个。几天后,市委办公厅的工作人员给我电话,通知我即将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和别的同学相比,这份工作来得似乎更容易,但是同样弥足珍惜。明末大儒顾炎武曾说过,“君子之为学,明道也,救世也”。这句话曾经多次让我心潮澎湃。愚笨如我辈者,离明道救世似乎还有距离,但是只有先积极地“入世”,才能在日常的琐屑事务中树立“救世”的长远目标,才能在多年的求学后达到真正的自我实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