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节:他们有理由比我棒



  在不安中度过下午的一点钟、两点钟……依然是没有消息。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我的希望在一点点地破灭,最后我简直是绝望了!

  五点的时候终于有电话,是医院打来的。刘主任在电话里兴奋地告诉我说:“小贾,祝贺你呀!我们经过最后的商量决定录用你来医院工作,试用期三个月,院长办公室批准后你就能来上班了,具体的事宜你下次过来我们再说。”

  我在电话里说了千万遍感谢的话,几近哽咽!

  事后我才知道,在录用我还是那个有经验的人的选择上,医院内部有很大的分歧:一部分人主张招用有经验的人,不用花费时间来培养,可以顺利进入工作状态;另外有人主张录用我--其实最主要的是刘主任的坚持--因为是我的稿子感动了他们。他们从文章中看出了我为了这篇稿子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决定录用我是看中了我为了能够做好一件事情舍得吃苦、下大功夫、努力追求完美的精神,同时他们也看出那个有经验人员的稿子则不是用心写出来的,比较肤浅,很大程度上属应付性质。

  经过了半年的时间,我费尽周折终于有了现在的这份工作。赢得这场胜利真的很不容易,如果这次我还是失败的话,或许以后我真的再没有勇气和信心来重新寻找工作了。

  我在开始的时候就说过,我是我们班找工作最曲折的一个了。很多人都是在毕业之前找好工作、签订了就业协议书的,像我这样失败多次、被拒绝多次的人也不是很多,毕竟多年来我们学校在河北省内的就业情况还是很好的。

  通过我自己的这番经历,我也有了一些感悟,说出来或许对大家有些帮助。从整个社会情况来看呢,大学生就业总的趋势不是很乐观。连续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一直在增加,但是社会对应届大学生的吸纳和这是不成比例的。另外的一个方面就是大学生一定要转变就业的观念。比如说,我们一些学中文的学生受传统的就业观念影响比较深,以为自己毕业后一定要去政府单位呀或者是报社、电视台什么的;不能否认到这样的单位是很好的选择,但这不是我们惟一的选择,毕竟每年这些单位需要的人是有限的。大家不要只盯着这些单位,一定要开阔眼界,其实学中文的去企业或者做教师等等都是有自己发展机会的。

  我自己在寻找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公平竞争的机会,这在宁波的经历尤其明显。只要用人单位知道你是应届生没有什么经验,就会对你另眼看待:不是拒绝你,就是在某些方面给你的条件比那些非应届生要低一等。

  其实企业这样做是从自身的角度来考虑,也不是不对;但是我们现在期望的是整个社会为大学生创造个比较宽松的就业环境。每个人都是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开始的,不去培养和开发永远也不会有经验的。另一个方面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利用假期、空闲什么的多多参加社会实践,增加自己跟社会接触的机会,增强自己为人处事的能力;这样在就业时就能缩短适应社会的时间,尽快得到单位的认可。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我想这个是双方面的事情,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来改变的吧。

  采访后记:

  小贾讲述他在宁波的经历时,哪天哪天发生的什么事情他记得非常的准确,看得出那一阶段艰辛经历给他留下的印象是不可磨灭的。

  与他的交流过程中我感受最强烈的是:他希望为刚毕业的大学生们争取一个公平的就业环境,别让年轻的学子们在刚刚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就遇到这样的冷遇,别让他们在找寻工作的过程中遭遇那么多人为的“门槛”。只要整个社会有个宽松、公平的环境,相信大学生们在求职过程中肯定能获益匪浅。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大学生应该把自己当作一个公司来经营,整个大学期间就应该充分为就业做准备。如果能从大一、大二开始,将会更加有优势。看看自己有什么样的目标,有什么样的优势,有什么样的资源。评估完自己的资产之后,要分析就业市场有哪些趋势,应该怎样跟它相匹配,然后制定策略采取行动。这样三四年做下来,对找工作的目的性、方向性是不是就更明确了呢?未雨绸缪或者说笨鸟先飞,都是明智之举。

  他们有理由比我棒

  大江,一家都市报的经济部主任。在当地,他是个广为人知的传奇。只有成人高校文凭的他有着非同一般人的职场经历,他也见证了一些正牌学校毕业的大学生的职场挫折。两相比照,有很多值得深思的地方。大江说:论起点自己比不上他们;他之所以能够实现超越,有他的勤奋、谦逊、好学和良知……

  我这人,心气很高。在八岁那年懵懂无知也能向周围的人大声宣布:长大要当博士。至于博士到底是个什么,并不太清楚;只是问过大人:上学最多可以上到什么时候?大人说:上到博士。我就说:我要当博士。于是所有的人都夸我有志气。我得意了好一阵子。

  然而后来我连大学都没有读到。说起来很是沮丧,但事实就是这样子。高中时因生病休学了一年,又因为家庭变故,不得不去读中专。后来边工作边读书,拿了个成人高校的文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