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二 天闺恩怨 千古兴哀



  咸丰前后共有皇后妃嫔十九人。他十七岁为皇子时,曾娶太常寺少卿富泰女萨克达氏为妻,不久,萨克达氏病故。登位后,咸丰二年立广西右江道穆杨阿女钮枯禄氏为后(即后来的慈安太后,亦称东太后),同时普升当皇子时的侍妾云贵人为云嫔。到咸丰三年时,咸丰帝的内廷主位共有十人,她们是:皇后、云嫔、长贵人、丽贵人、婉贵人、伊贵人、容常在、鑫常在、明常在、玫常在。

  那么,咸丰即位之初,他最钟情的后宫主位到底是谁?《清宫秘史》和《清史演义》中都载道:“咸丰改元,挑选秀女,人宫备使。兰儿奉旨应选,秀骨姗姗,别具一种丰韵。咸丰帝年少爱花,自然中意,当即选人宫中,服侍巾栉。兰儿素好修饰,到此越装得秀媚,蛾眉不肯让人,狐媚偏能惑主。好像少年天子一见兰儿,便春心荡漾,不能自持。”其实,咸丰即位之初,甚至直到他临死以前,他最钟爱、敬重的首先是皇后钮枯禄氏,其次才是丽贵人和兰贵人。服丧二十七个月后,咸丰二年二月(1852年3月)初,风流调悦的弱冠皇帝首先晋封在皇子时即已结为伉俪的钮枯禄氏为“嫔”,封号是“贞”字。“缤”在后妃等级中居第五位;紧接着,同年五月,咸丰又破格封她为贞贵妃(因中间还有妃一级);六月,又跳一级,立为统驭中宫的皇后,时年芳龄十六岁。咸丰在即位后,在首批秀女中亦选中了那拉氏和他他拉氏等人。那拉氏和他他拉氏初次确定的名位为“贵人”(在后妃等级中居第六位,其后还有答应、常在)。那拉氏于咸丰四年二月初晋升为“鼓嫔”,同年晋升的还有丽嫔、婉嫔等。咸丰五年五月,清军剿火北伐的太平军后,咸丰只晋升丽妃一人。而到第二年三月,那拉氏生子(即后来的同治皇帝)后,才被晋封为聪妃。

  咸丰帝非常希望丽妃能给他牛一个男孩,当时,咸丰喜欢住在咸福宫后楹的同道堂,于是就把丽妃移住在咸福官。至今,宫中还有咸丰黄笺朱笔写的“咸丰九年月口,丽妃移住咸福宫大吉”的字条。而鳃妃则一直住在较远的储秀宫,咸丰当时宠爱丽妃的情形是可想而知的。但受宠的丽妃始终没有给咸丰生一个儿子,她只生有一女。

  母以子贵,咸丰七年,那拉氏被封为爵贵妃。但在咸丰九年、十年,每逢宫中大宴,东边第一桌都是后宫之主钮枯禄氏,第二桌是丽妃和琪嫔;西边第一桌总是爵贵妃和婉嫔。如略去阜后,丽妃和赘贵妃很有些分庭抗礼的味道。所以,咸丰十一年(1861年)除夕,即咸丰死后的第一个除夕,宫中敬事房口记薄有这样一段记载:“十二月十四日,小太监金环具奏:‘年例干果盘随奉二位皇太后(此时那拉氏已由其子亲封为皇太后)’著将丽皇妃撤下不给。”

  一份每年照例的十果盘,竟特意传旨撤除,如果不是积蓄已久的醋意作怪,又何必这样小题大作呢?

  由此可知,咸丰继位后,从始至终他最钟情的还是皇后,其次是丽妃和兹妃等,而绝不是只钟情于那拉氏一人。

  皇后钮枯禄氏,生于满洲官宦人家。她之所以得到咸丰格外的垂青,不到半年即从一个六等妃子骤升为后宫之主,不仅是由于她生得秀丽端庄,婷婷玉立,更主要的是她美德出众,符合传统的封建道德标准,幽娴贞静。野史中载,孝贞皇后十分勤俭朴素,在宫里总穿布衣服,穿的鞋子都督率宫女们去做,而民每年必亲手做一双鞋子,送给咸丰穿。外面进贡来的冠服、首饰,她都叫宫女们拿去退还。她还常对妃缤们说:“臣子多一分贡献,便是百姓多一分钱财,倘若收了他们的贡献,便是暗地里教他们去做贪官,所以臣子的贡献万万收不得。”孝贞皇后雍容大度,举止端方,每次见皇上,总是穿着礼服,所以咸丰十分敬重她,给她起了个绰号,叫“女圣人”。

  这种记载,虽不无夸张之处,但孝贞皇后谦恭朴素、鼓德出众却是实情。

  咸丰六年七月十一日(1856年8月12日),是皇后二旬千秋,其时,江南大营初溃,列强修约正急。虽然被这些事弄得大煞风景,但咸丰皇帝还是为她年轻的妻子举行千秋盛典,命内务府呈进如意,恭进食品,穿蟒服二日。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内外相煎,回大无力,咸丰开始厌烦国事,寄情文酒,不时召幸妃嫔。一口,咸丰夜醉晏朝。孝贞后闻之,立刻传唤侍寝的妃嫔厉声斥责,并传谕太监预备杖挞。咸丰退朝后,见后宫气氛不同往常,内竖肃惊,鸦雀无声,一问才知一向慈悲为怀、从不动肝火的“女圣人”,正在训斥昨夜承欢的一个妃子。咸丰不知细故,人内问此妃何罪。孝贞后见皇帝驾到,整襟跪拜,责己谏言:“奴德不逮,不能督率群妄,使主晏起,恐外臣有议奴者,故召此妃戒伤之,无使奴受恶名也。”

  咸丰知道这是皇后在讽谏自己,心里很是感动,答应从今以后少饮酒。孝贞后谢而起,被责之妃,叩头谢恩,泪如雨下,环侍者莫不感佩。

  咸丰病逝承德后,根据传统习惯,皇后钮枯禄氏被尊为“母后皇太后”。第二天,嗣皇帝载淳亲封其生母前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当时,“母后皇太后”住在西暖阁,故又有“东边的太后”(即慈安东太后)和“西边的太后”(即慈禧西太后)。

  两宫太后共事二十载(1861-1881年),两次垂帘听政,一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一月,穆宗载淳年幼,奉两太后于养心殿,垂帘听政;二是同治十只年(1874年)十二月,穆宗崩,德宗即位(即光绪皇帝),时光绪年仅四岁,两宫复垂帘听政。光绪七年三月十一口(1881年4月8日),东太后暴毙于钟粹宫,时年四十五岁。最后加溢略称为:孝贞慈安显皇后。

  对于慈安太后的暴卒,后人颇多疑问。挥毓鼎所撰《祟陵传信录》一书记载:“光绪辛巳二月十一日,孝贞太后崩,时慈禧病甚剧,慈安固健康无恙,凶信出,百官皆以为西圣也,既而知为东后,乃大惊诧。相传两太后一日听政之暇,偶话咸丰末旧事。慈安忽语慈禧曰:‘我有一事,久思为妹见之,今请妹观一物,在筐中取卷纸出,乃显庙(即指咸丰)手救也,略谓叶赫氏祖制不得备椒房,今既生皇子,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惟联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安分守法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慈安持示慈禧,且笑曰:‘吾姊妹相处久,无间言,何必留此诏乎?’立取火焚之。慈禧面发赤,虽申谢,意快快不自得,旋辞去。翌日,慈禧遣人以毒饼进慈安,食之,即传太医,而凤驭上宾矣。”

  这就是所谓的咸丰帝“遗沼”和慈禧用毒饼害死慈安的一段传奇故事。其后,在此内容上添枝加叶,又编造出许许多多、毫无根据的离奇故事。这些离奇荒诞的传说秘闻虽不一定有多少历史根据,但却给人们增加了许多茶余饭后的谈资,若要想弄清事实的真正面日,还得经过填密的考证。

  据学者考订,在慈禧之前,清代历朝皇后妃嫔中姓叶赫那拉氏(包括那拉氏,因叶赫、乌喇、哈达、辉发诸部及满洲其他地方均有那拉氏)的,不仅有努尔哈赤的皇后(即孝慈高皇后)、一大妃、两侧妃,而且还有皇太极以下至道光朝有据可查的十二名皇后、妃缤。而咸丰自己的妃缤中,除酷贵妃以外,其他激妃、涛缤、玉嫔,也都姓叶赫那拉。

  可见,叶赫氏不得备椒房的祖制完全是无稽之谈,是某些人的编派和杜撰。这样,以“世仇”为由,耽心死后闹事,于清皇室不利的所谓“遗诏”,也就不击自破了。何况两宫并重二十载,其间多少坎坷风波,慈禧揽权弊政,史信昭昭,果真有什么“遗命”,慈安何必要等到同治帝死后七年,因患一次感冒才拿出来示威?而权力欲极强又富有手段的慈禧要想除掉慈安,又如何能等待二十年?

  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中载,慈禧生长南方,雅善南方诸小曲,因而得到咸丰帝的宠幸,从一个内廷宫女,一变而成为内廷主位之一的“兰贵人”。又说她:“垂髻时极好修饰。其父为正黄旗参领,因事被职,贫乏不能自存,惟与候补知县吴棠有金兰之谊,常赖其接济。时慈禧伶俐过人,拜吴棠为义父,欲得他一些脂粉和钗环衣履钱。因家境贫寒,少年慈禧常携菜筐子到东城某油盐店购买食物,店主甲某常以粗笨之手,戏挟其鼻,如是者习以为常。不意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不数年西后果被选入宫,俄而垂帘听政。那油盐店之甲某,依然操货殖生涯。闻之,竟坠井而死,全家逃遁,盖恐其报复挟鼻之夙恨也。而吴棠则由知县开府四川,鼓眷之隆,未有出其右者。”

  《崇陵传信录》一书则把少年慈禧的成功得益于吴棠的关系,描写成:“慈禧父原任湖南副将,卒于官。姐妹归丧,甚贫,儿不能办装。舟过清江浦,时县令吴棠的一位故友也刚死去不久,其友灵船恰巧停在那拉氏家灵船附近。吴棠派县里杂役携银三百两,代他去祭莫故友。谁知杂役错将银子送到了那拉氏的船上。当杂役回衙秉报时,吴棠气得大骂杂役“笨蛋”,命他立刻把银子索回。这时,身旁的幕客劝道:‘闻舟中为一满洲闺秀,人京选秀女,一旦当选,前程远大,区区三百两银子如结好一贵人,说不定会对你大有好处呢!’吴棠从之,便命人抬一桌祭品,声称自己是惠征生前好友,登船祭奠。慈禧非常感动,对其妹说:‘吾姐妹他日倘得志,无忘此令也。’既而慈禧得人宫,被宠幸,生同治帝,妹亦为醇贤亲王福晋,后生光绪帝。慈禧垂帘听政后,为报吴棠恩,不数年拔攫为四川总督。”

  金梁所著的《四朝轶闻》中,更把少年慈禧描绘成一名出色的演员:“其父在徽宁池太道上,因亏款被罢官,段于途,慈禧陪母扶梓归,贫穷不堪,无以为生。北京旧俗凡家有丧事,每雇妇女善哭者以助其哀。旧称号丧女子,亦日丧娘。少年慈禧善歌尤善哭,遂借此糊口,凄切动人,吊丧者大悦,北京人皆知之。”这些野史、遗闻、逸事、笔记中言之凿凿的传闻故事都是荒诞不经、经不起推敲的。

  那么慈禧的出身和家世到底如何呢?

  慈禧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她的曾祖父吉郎阿,是满洲镶蓝旗人,曾在嘉庆朝充任军机章京,主要从事草拟皇帝谕旨和管理文书档案等事务,后补授户部员外郎,掌管银库事务,最后调任刑部员外郎。慈禧的祖父景瑞,监生出身,先由其父吉郎阿花钱捐了一个笔帖式,后累迁至盛京刑部主事。道光元年(1821年),提升为刑部员外郎,派掌广西司印。一八三一年又提拔为河南司郎中,主持审核河南省的刑名案件。一八四三年四月,户部银库亏空九百二十五万余两的巨案被揭露。因查不出具体的贪污盗库人员,盛怒之下,道光帝命将嘉庆五年至道光二十三年历次派出和现任的管库司员和查库御史,尽行革职外,每人按在任年月,每月罚赔银一千二百两,以弥补库银短缺之数。慈禧曾祖父在任三年,按已故人员减半,应赔银二万一千六百两。结果,慈禧祖父到期未能赔补,被革职人狱,继续追赔。后在慈禧之父惠征的多方筹措下,赔缴六成以后,被释放官复原职,余款渐次偿清。

  慈禧父亲惠征,也是监生出身,长期任笔帖式,后累迁至吏部郎中,兼工部宝源局监督。道光二十九年四月(1849年5月),外放任山西归绥道为正四品官;咸丰二年二月(1852年3月),复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咸丰三年三月,在太平军的打击下,因“携带炯银印信避至镇江”而被开缺;同年六月初三日病死于镇江府,终年四十九岁。咸丰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慈禧垂帘听政后,将其母家抬旗,改隶满洲镶黄旗,第二年(1862年)八月,追封惠征为二等承恩公,赐溢端格。

  慈禧的母亲出身于名门望族,其父亲惠显(即慈禧的外祖父)在道光年间历任安徽按察使、驻藏大臣、工部左侍郎,并兼京营右翼总兵,最后调任归化城副都统,是地方的封疆大吏,位居二品的清朝高级官员。

  有关慈禧家世的大量史料都明确地告诉我们,慈禧的祖上世代为官。

  慈禧生于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1835年2月7日)。从其父和其祖父的履历来看,二人当时都在京城任职,慈禧的母亲自然也同住在一起,而其外祖父惠显则远在山西的归化城,离京师较远。所以,慈禧的出生地当是北京无疑。据故宫档案得知,惠征等人的住所,就是今西单辟才胡同(时称西四牌楼劈柴胡同)。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是慈禧父亲惠征仕途飘升的一年。是年二月,他被道光皇帝圈定为京察一等,并受到皇帝的接见;闰四月初,升任吏部郎中,兼工部宝源局的监督,紧接着又外放为山西归绥道的道员,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咸丰元年,慈禧人宫候选秀女时,惠征尚在归绥道任上。咸丰二年二月初六日,咸丰帝下令把他调任安徽宁池太广道,事务虽较归绥道繁重复杂得多,但却是个地道的肥缺。

  调令到达之际,惠征全家正在为慈禧接受新皇帝的选美而大肆张罗着。结果慈禧被选中,封为兰贵人,并命于五月初九日进宫。这对惠征来说,可谓是喜上加喜,锦上添花。等到送走宝贝女儿之后,他才携眷兴冲冲地赶往江南,同年七月到芜湖,正式走马上任。此时的慈禧早已在雕梁画栋、绿荫掩映的储秀宫了。

  关于那拉氏得宠的原因,许多野史小说中是这样记述的:那拉氏年少时与父惠征在江南居住,长得妖媚慧黠,嬛艳无比,尤善唱南方小曲。咸丰初年,被选人圆明园充当宫女,编在“洞阴深处”当差,有一天,风流天子携妃嫔数人娱乐园中,忽听到有人唱南方小曲,十分悦耳。第二天复往,忽然歌声又起,咸丰遂问侍者唱吴歌者何人,回答说“是兰儿”。于是咸丰步人“洞阴深处”,坐在炕上,命召兰儿人见。兰儿,即那拉氏小名,宫中常以此名叫她。咸丰见那拉氏亭亭玉立,无一不韵,慧眼撩人,秀色可餐,尤其是汉女装束,深为咸丰所喜爱。由是屏退左右,特沛恩膏。兰姑娘亦输万转之柔肠,了三生之夙孽。一宵恩爱,曲尽绸缪,把咸丰帝引人毅中。第二天,即封她为贵人。从此,兰儿仗着色艺,竭力趋承,不到一两年工夫,竟由圣天子龙马精神,铸造出一个小皇帝来。

  这些记载谬误颇多,清朝内廷宫女均来自上三旗包衣(奴仆)女子。慈禧出身满洲官宦人家,人宫之初,即封为贵人,例由四名宫女奉侍,根本不需要躲在什么绿荫深处,靠小曲来撩逗圣上。而查证史实,慈禧并不善唱南方小曲,而是酷爱京剧。昆腔、二簧,什么都会,且能编排戏词,纠正戏子曲误。至于汉女装束,得幸之途,更是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自乾隆以来,历朝清帝屡次严谕,人选秀女禁着汉装。咸丰即位后,于咸丰三年正月再次明谕:应选女子禁止时俗服饰,衣袖不得过六寸,宽大袍袖,汉式衣服,概不准滥行装饰。因为清代的习俗是,宫妆皆窄袖长袍,不著裙,髻梳横长式,纤腰直立,不喜婀娜。所以,清宫词中亦有“承恩自有如花貌,不向春风斗舞腰”之句。

  另外,清代的妃嫔侍寝制度与前朝也迥然不同。不是由帝王登门就女,而是每日晚膳时,用翻绿头牌(亦称膳牌)的方式,决定当晚由谁侍寝,届时由太监将裸体妃缤裹被送人皇帝寝所。所以各种野史笔记的记载是不符合史实的。

  那么慈禧人宫后,其得宠的真正原因又是什么呢?

  首先是她如花似月的容貌。我们今天所见的慈禧太后的照片和画像,都是在她年近七旬时的作品。古稀之人与年方二八的妙龄女子,其体态容颜、气质风韵自不可同日而语。世界上第一个为慈禧画像的美国女画家长尔,在为六十九岁的老抠作画之后,写了一本书,名曰《慈禧写照记》。这位画家说:“但见人丛之中,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子,面带笑容,是个非常漂亮和善的妇女。估计年龄不过四十上下,神情很好,十分可爱。世界上传说她是一个残暴、不可理喻的老妇,现在见到她,和传说完全不同……太后身体的各个部分,非常匀称。漂亮的面容,柔嫩的双手,苗条的身体,黑漆的头发,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子,眉目如画,樱桃小口,下领虽阔,但不带一丝顽强的态度,耳官平整,牙齿整齐洁白,嫣然一笑,姿态横生,精神焕发,神采照人。加以明挡满身,珠翠盈头,一副纤细庄严的态度,非笔默所能形容。”

  对于古稀之年的慈禧的容貌,卡尔的描述不免有阿谈夸大之处,但上溯五十年,说妙龄慈禧如花似玉,美貌超群,当不过分。各种野史笔记和回忆录中,对此也是众口一辞。可见慈禧宫中是绝对美冠群芳的,得到年轻皇帝的倾心也是自然的事情。

  其次,是慈禧在咸丰的后宫中才华出众。如果说孝贞皇后慈安是以德见长,那么孝钦后慈禧便是以才见长,属于内慧而外秀型的女子。考察光绪一朝,揽政之余,慈禧经常写字绘画,不少王公大臣的家里也都供有她赏赐的御笔,虽然真伪参半(有些字画是宫廷画工代笔),但慈禧的才华亦是时人赞不绝口的。尤其是晚清时期,政治险恶,内外相逼,她能够“披览章疏,日以数百,某折某事,洞晰无遗”,并在半个世纪之中大权在手,从不旁落。直到临死的前一日,她仍亲自料理光绪的后事,召见军机大臣,筹议给太皇太后和皇太后上尊号的庆典活动,制定监国摄政王(即溥仪之父载伴)授职之礼。在这些事务中她引经据典,丝毫不乱,其突出的政治才能是不容忽视的。而她的这些长处,早在咸丰时代即已露出端倪。人宫以后,美貌聪慧的慈禧时常在咸丰批阅奏章之时侍候左右,其后军务佼惚,折件极繁,她又协助清检封事、代为分类。

  及咸丰晚年,懒于理政,她更进一步代阅奏章,参与机要了。

  咸丰众多妃嫔,他惟独选中慈禧协理政务,说明二人在政治上是有一定的共同语言的。加之咸丰亦酷爱京剧,善长绘画、书法,爱好相近,意气相投,男欢女爱,亦是在情理之中的事。

  三是慈禧为咸丰生了惟一的一个儿子。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慈禧由兰贵人晋封为爵嫔;咸丰六年三月(1856年4月),二十二岁的慈禧在储秀宫生下载淳。当总管太监韩来玉奏报:“豁嫔母子脉息均安,万岁爷大喜!”已即位七载、大婚已近十载的咸丰帝,不禁喜出望外,当即便朱笔亲封慈禧为郁妃。并焚香告祖,作长律以志吉庆:“敬感天麻祖考仁,佳音储秀报麟振。恩深德厚衷常慕,奕启载祥定名淳。庶慰在天六年望,更欣率土万斯人。升香安佑照慈佑,沉痛难胜永忆亲。”

  在内忧外患的煎熬中,咸丰终于有这么一个可以告慰先人的喜讯,其得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爱子怜母,他对慈禧的宠爱也就更进了一层。

  咸丰六年十二月,内务府为兹妃举办册封仪事。咸丰七年正月,慈禧又被晋封为摊贵妃,成为后宫主位中仅次于皇后钮枯禄氏的妃子。本来咸丰帝只是想对生下儿子的慈禧表示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谁料却歪打正着,为后面的政局发展埋下了伏笔。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