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褚伯秀的庄学思想简论
作者:肖海燕
一、“南华以道自尊”
作为道家和道教思想的核心范畴,“道”是历代学者解《庄》时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褚伯秀也十分强调道在庄子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如《列御寇》之注指出:“南华以道自尊”,“直言曲喻,正说反说,皆所以明道也”。《徐无鬼》之注又说:“庄子抱道高坚,非时俗可探其渊大。”那么,这个渊大之道有什么特点呢?
首先,道体混一,通生万物。道分为体和用两个层次:“大隗混成,谕道之体。具茨全覆,谕道之用。”道体最大的特点就是混一:
道本乎一,真体混成,通生万物,其体分矣。
《南华经》所谓浑沌,犹《道德经》所谓混成,《冲虚经》所谓混沦,皆以况道之全体本来其足,不假修为者也。
道体浑然为一,一旦显示其功用,则生成天地万物:“天地万物,莫不由斯,则道之为用大矣。”
其次,运天地,化万物。
无形无常,言道无物而神化……人处造化之中,为化机所运,其理不可穷诘,其来不可蜕免。芒昧无尽,此其所以为造化也。信能冥心于芒昧之际,而得其所以运化者,则可与天地精神往来,无愧乎禀灵为人矣。此段南华首于论化,次则自述其所言所行,后又归结于化,明己能穷神知化,所以横说竖说,无非道也。
天地,禀乎一气者也;万物,禀乎天地者也。自一气分而为天地,天地交而生万物。互离互合,生化无穷,小大短长,成足其分。由受气至于具形,数极至于变质。负阴抱阳,时各有待,当化者不得不化,当飞者不得不飞,皆天机所运,受化者不自知也。
“化”是道体显示功用的一种很重要的方式。由于道体混一,无形无常,因此其运化万物的过程很难用语言来表述,褚伯秀引入“气”的概念,并借《周易》中的思想帮助解释:“《易》日天行健,此其所以为运。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此其所以为化也欤!”这样,道运天地、化万物的特点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褚伯秀还引入佛禅思想和重玄学理论阐明体道的方法,如《田子方》之注曰:“是道也,可以心会。而不可以言尽,即禅家究竟父母未生已前,风火既散已后,虽因师指而人,终焉直须自悟,所谓说破即不中是也,学者勉之。”他认为道只能用心去体悟,与禅宗的体悟方法相同。《则阳》篇之注又说:“昔之语道者必离四句,谓有,无,非有非无,亦有亦无,离此即是道,犹舍东西南北即中也。”这是典型的佛教中观学说的思想。隋唐时期,成玄英等道教学者在佛教中观学说的基础上,通过重新解释《老子》以阐发重玄学理论体系,对道家道教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褚伯秀解《庄》亦有重玄学的痕迹:
所谓本根者,亦岂他求哉,反求诸吾身,得其所以生我者是已。知其根而守之不离,是谓归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学道至此,始可进又玄一步,故日可以观于天矣。
子能有无,谓知万法皆空,故独明此道。然犹坐于无,未造重玄之域。
二、学道以治身
修道治身是道教徒的第一要务,《在宥》篇之注日:“黄帝问道于空同,告以抱神正形、清静长生之要。身为本,家国次之,未有身治而国乱者也。”在褚伯秀看来,修道最主要的目的是治身长生,只有以治身为本,方可论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德性命之理,吾身之内务,本于内,则施之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也。”
褚伯秀在《养生主》之注中指出:“一家之薪有尽,而天下之火无尽,善为薪者有以传之。一人之身有尽,而身中之神无尽,善养生者有以存之。”因此,他认为养生应以神为主:
真人立是论,非唯矫时俗厚葬之弊,抑使后世学者所重在内而不在外,所养在神而不在形。
盖养生以纯素为本,纯素以守神为先,至于与神为一,则道之大本既立,又何必区区于其末而以刻意尚行为哉!南华所以言此者,盖欲矫当时学者之伪习,俾安其性命之自然,复乎道德之纯素而已矣。
所谓“刻意尚行”、“当时学者之伪习”,亦即《在宥》篇之注中所说的“存想、抽添、交媾、采取”等道教方术:“窃惟二圣亲传道要,具载此章,初无甚高难行之事,易简明白,若此后世薄俗好奇尚怪,设为存想抽添、交媾采取之说,劳神苦形以求泰定,至有以盲引盲,骋冰车于火山而弗悟者,几何而不丧其所自生哉?”很显然,褚伯秀对这些方术是持反对态度的,这也反映了宋元时期道教旨趣的变化。
内丹学兴起之后,到宋元时期逐渐被视为道教修炼的正途。内丹修炼“既是一种长生成仙的修命术,又是一种追求精神升华的心性学”。褚伯秀亦从道教心性论的角度来诠释《庄子》,如《则阳》篇之注曰:“人之治身,犹治国也。心君正而五官理,国君正而群辅贤。”以心喻一国之君,充分肯定了心在修道治身过程中的重要性。《天地》篇之注又以心性释“玄珠”:
珠,喻心之圆明。玄,谓心之妙用。唯当养之以晦,然后用之无穷,今乃向明而求,此所以遗之也。使三者索之不得,皆以有心故。若夫象罔,则形亦无矣。心何有哉,乃可以得玄珠而起黄帝之叹。是珠也,人皆有之,耀古腾今,辉天烁地,静则凝聚,动则散离,心渊尘汩而障其光明,性海涛翻而失其位置,一身不能自照,何暇烛物哉?黄帝始以聪明、知识为足以得珠而不知其为贼珠也,及使象罔而后得之,盖欲人屏除聪明、知识,复还性海之渊澄,则玄珠不求而自见矣!笃信之士当从此入。
玄珠即心之妙用、人之真性,心性原本虚明澄湛,辉耀天地,人皆有之,只是其光明为世俗的欲望和知识所遮蔽,一般的人无法得见,因此褚伯秀提出:“学道者,当损情去欲,志尚清虚,此乃云从其性情,使之神和意畅,是无恶乎不能自胜也。”“学道之要,虚静为先。非虚,无以全神;非静,无以复命。性全命复,养生之能事毕矣。”损情去欲和虚静,都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