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发扬传统 保持特色

作者:王宜峨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明年又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这个时候不能不使人联想到60年来道教刊物从无到有的曲折历程,以及改革开放30年来道教刊物发展的历史,许多情景和事情至今历历在目。我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来到中国道教协会工作的,作为《中国道教》杂志的一名工作人员,目睹了30年来中国的巨大变化,30年来中国道教的巨大变化,也感受到了30年来道教刊物在中国的发展和成长过程。可以说,道教刊物是伴随着30年来中国的变化而发展,伴随着中国道教的变化而成长;同时,道教刊物也为中国的道教文化和道教事业发展尽了自己的一份职责。为此,我们可以因为自己在其中尽了一份力,而感到欣慰。回顾过去的60年和走过的30年,什么是道教刊物担负的任务和责任呢?我体会主要有三条:一是反映中国道教发展的历程和风貌,二是彰显当代道教界爱国爱教的情怀,三是探讨道教思想和发现、培养道教人才。
  
  反映中国道教发展的历程和风貌
  
  说到各类刊物编辑发行的历史,那是从西方学来的,因此在过去的中国是没有的,中国刊物出现的时间大约还不到二百年。其中,宗教刊物的创办和发行又比新闻等刊物在中国的创办晚了许多,而道教刊物在中国的出现更要晚得多。这是因为道教在明清时代就开始衰落,到了近代随着中国国力的衰落、中国传统文化的被忽视而达到了顶点。现在我们可以知道的只有陈撄宁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在上海创办的《扬善》半月刊和《仙道月报》,这两种刊物先后都只编辑出版了很短的一个时期就因时局动荡和资金短缺等缘由,被迫停刊了。这一事实的本身,正好说明了那时道教的处境。新中国成立,衰落的道教开始有了新的机遇,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成立了,接着道教的刊物也应时而生了。由中国道教协会研究室创办的《道协会刊》,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唯一的一份刊物,而且是不定期的,反映了那时创刊之艰难。然而,正是这一不定期的刊物,担负起了向社会介绍中国道教知识的责任,成为世人了解道教的重要窗口。
  改革开放使中国道教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道教刊物也有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是《道协会刊》复刊,并从不定期走向定期,不久又改名为《中国道教》,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季刊,后又从季刊改为双月刊,陆续设置了“特载”、“道协动态”、“道教论坛”、“丛林风范”、“修真养性”、“人物春秋”、“洞天胜境”等栏目,订户扩大至数千份,其中包括许多海外订户,并一度被列为我国社科类核心期刊之一;其次,各地方道教协会和宫观也相继创办了如《上海道教》、《三秦道教》、《福建道教》、《广东道教》、《河北道教》、《江苏道教》、《恒道》、《武当山道教》、《龙虎山道教》、《茅山道讯》等十几种地方道教刊物;第三,许多道教宫观依据需要,也创办了反映本地区重大道教活动的不定期的特刊。由此,在中国道教界已经形成了有全国、地方和宫观三级不同层次的道教刊物体系。
  道教刊物本身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道教建国后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而这些道教刊物所刊载的内容,更加生动和具体地反映了中国道教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所走过道路的轨迹。我们在编辑出版每一期刊物时,也许当时并没有意识到有多么的重要与宝贵,但是如果把一期期道教刊物汇合起来,就是一部最实际、最有价值的中国当代道教的历史,如果进一步能把所有出版发行的道教刊物收集在一起,那是一幅最完整、最丰富的当代中国道教的美丽画卷。在这些刊物中,人们可以了解到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道教从衰落走向复兴,从被人几乎要遗忘变成受世界关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了解到建国以来中国道教发生的每一件重大事件、每一次重要会议、每一项重大活动;读到著名道教界人士的生平和一生活动及主要事迹;领略到在我们共和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断变化,看到每一个时期中国道教界展现出来的时代风貌;更可以从中知道许多道教知识、道教历史和道教故事。总之,这些道教刊物是认识和研究中国道教当代发展的最详尽、最可靠的资料,这是所有参与道教刊物编辑发行的同仁们多少年来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我们对中国道教,乃至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所做出的一点贡献。为了更好地完整保存《中国道教》,中国道协从创办《中国道教》起将每一年的刊物合订成册。据反映,由于种种原因,社会上至今仍保存整套《中国道教》刊物的已经极少,特别是保留最早发行的《道协会刊》更加稀少,目前其市场价已高达数百元,仍然很难买到。所以,我们说:道教刊物只要真实地反映出中国道教发展的历程和展现中国道教的风貌,那么它肯定既有很高的现实价值,同时也会有其他刊物所不具备和不可取代的历史价值。
  
  彰显当代道教界爱国爱教的情怀
  
  道教是中国现存五大宗教中唯一的本土宗教。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道教的命运与祖国兴衰的命运息息相关,中国道教徒的命运与全中国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道教依然处在不被人重视的地位;如果不是改革开放使中国重新走向富强,就没有中国道教恢复重光的局面。因为党和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人们不仅有了选择宗教信仰的自由,而且实现了各宗教不论大小一律平等。爱国与爱教是统一而不可分的概念,对于道教界来说既具体又现实,体会也最深刻。因此“爱国爱教,团结进步”,代表了当代中国道教界最根本的利益,也是中国道教界共同的愿望和心声。中国道教刊物是中国道教界的喉舌,担负着反映中国道教界心声的使命,就理应始终把彰显当代道教界爱国爱教情怀作为自己主要的责任和办刊宗旨。
  过去的半个世纪特别是近30年来,《中国道教》和各地的道教刊物通过刊登中国道教思想中爱国内容的文章、全国各地道教界爱国模范事迹的报道等形式,在宣传和表彰道教界爱国爱教精神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当我们国家举行重大政治活动或者发生某种事件的时刻,道教刊物也能及时地发表和转载一些有针对性的文章和相关报道,引导自己的读者比较深刻地理解政治活动的重要意义,或者比较客观准确地了解所发生事件的真相,从而有个正确的态度去对待。所有这些努力,对于提高道教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觉悟,提高道教界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道路的自觉性,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起到了积极作用。
  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处在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方向,提出正确处理好包括宗教关系在内的五大关系,提出在全面贯彻党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是对包括道教界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提出的要求,也理应是道教刊物今后一个时期办刊的重要指导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道教刊物应积极鼓励和表彰道教界努力做到把自己的信仰同自己应负的社会责任统一起来,时刻不忘自己既是一名道教信徒,也是一个中国公民,应该做一个好的公民。自觉地增强自身的公民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对社会的贡献意识,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同心同德,投身到我国的经济社会建设中去。
  
  探讨道教思想和发现、培养道教人才
  
  道教文化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与佛教、儒家文化一起并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哲学思想的产生与演变、中国医药学的理论基础、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促进以佛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的中国化进程,以及中国多个民族的民俗、民风的形成,都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应该说,近一百多年来,直至上个世纪50年代,道教文化这种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一直被人们所忽视。中国道教界创立的道教刊物对于增进世人对道教文化的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近30年内,《中国道教》同地方道教刊物一同扮演了我国道教思想主要论坛的角色,刊登了数以千计的道教思想论文,涌现出了许多有见地的好著述,促进了当今整个社会研究和介绍道教文化活跃气氛的形成,同时也发现和培养了一支道教文化研究的队伍。有不少人正是因为接触了道教刊物,才认识中国道教文化并发生兴趣;有的人因此开始关注道教,从开始习作到逐渐成为经常投稿者,个别人由此成长为很有造诣的道教学者。而道教刊物对道教界人士的来稿更是经常予以鼓励,提出修改意见,使其文章从稚嫩到成熟,从平淡到深刻。在道教刊物的鼓励下,道教界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经常从事著述的教内学者。30年来,道教研究的队伍不断扩大,这支队伍是与道教刊物一起成长壮大起来的,他们既是道教刊物最忠实的读者群,更是道教刊物可信赖的作者。我们相信,有了这样一支队伍,中国的道教刊物一定会越办越好。
  道教刊物担负着团结引导道教界爱国爱教的重大责任,同时又是弘扬中国古老道教文化的重要阵地,肩负着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
  祝愿《中国道教》和各地道教刊物在新的历史时期,取得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