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深研经典,环顾宇内,振兴道家
作者:许嘉璐
融洽相处,正是大家在享受着自古以来无数先哲的遗泽。
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一直在思考,处在新时代、发展新阶段的儒、释、道,还有没有继续互相研究、彼此学习的必要?我的结论是还有这个必要,而且是非常必要。因为第一,大家都在进行重新阐释经典的工作,各有自己的体会,在这些收获中也是有异有同,彼此应该了解,相互学习。第二,各家经典中,本来就存在着前人吸取他家营养后的创造,如果我们只读本教经典而对外典不知不晓,就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难得真谛。第三,相互比照,彼所云者的涵义或可帮助我们对本教教义获得新的理解。例如,无论是道家、佛家都讲宗教体验,讲开悟,也就是经过修为,用心去领悟那无形无声、不可言说的真谛。其实,儒家何尝不是如此?儒家讲言一行一思合一,而其最高级的境界也是不可言说的。云何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对这句话,其弟子和后人也只能仔细地慢慢地领会。所以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不是孔子不关心性和天道,而是他无法用语言表述,学生只能从老师的所行和所言中,从自己达到“告诸往而知来者”的过程中去开悟了。在这点上,三家是不是可以交流呢?又如,道家讲“气”,孟子则有“浩然之气”;邱处机高道主张“直下见性”,禅宗则讲“明心见性”,理学讲究一个“理”字,其实三家都是主张要寻觅自性的;儒家和道家都讲“和”,等等,这中间是否有宋儒所说的“理一分殊”的道理在?这“一”是什么?“殊”在何处?何以“殊”?如何分?都是只有在研究了他家学说和教义之后才能得出答案的。
基于以上的思考,所以我曾向各大宗教的领袖们建议,大家不要满足于各教之间的和睦相处,还应该进行宗教的“对话”。“对话”,意味着对对方了解、理解、尊重、学习,其间当然也会出现彼此辩难,而辩难正是交流深入的手段和表现。对话的结果不仅仅是自己视野的开阔,更重要的是携手并进,大家都像古代大德那样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道藏》中有不少儒家乃至墨、农、兵、医等家的经典,意即在此。古人没有社会发展规律和文化演变的自觉,因而三教的交流基本上是被动的;现在的我们就应该自觉地实现相互对话,加强交流。今年四月,我和澳门中华文化交流协会合作,在道教协会、佛教协会的支持下,在澳门大学举办了《儒释道对话暨论坛》,取得了初步试验的成功。我希望这类活动今后能继续下去。但是,这种向社会公开的对话还是有很大局限的,我们可以把这种对话日常化,生活化,使三方面人才多交教外知己,使交流和辩难成为各方必不可少的求学求道和生活内容。
三、出家与在家的关系
近年来,一个可喜的现象是在家的道学学者多起来了,著述日丰;同时,在家居士也渐渐增多,其中不乏对道教经典有较高造诣者。这对道教今后的兴盛无疑是重要的辅助力量。如何加强出家、在家人的联系,对未来道教促进社会和谐发挥更大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
出家人与在家人的联系既要体现在对教理教义研究方面的默契分工合作,也要有合适的组织形式。先说前者。出家人和在家人对道教经典的研究是彼此不能替代的。如上所述,出家人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教体验;在家人,特别是宗教学学者,自有其冷静、客观的心态和一套研究的“工具”。二者各有其长,应该紧密联系,互补互促。现在各大宫观和各地大学和研究院所中的宗教学者的关系都很良好,但双方主要是在各种研讨会上见面,也有些学者到宫观讲学,或高道到高校任教。前一种方式双方接触时间既少,后一种方式彼此接触面也不够大。建议大家继续探索新的方式和渠道,促进两支力量形成更大的合力。
道教要为促进社会和谐做出更大贡献,除了发挥宫观的作用外,修道之人还应该走进社会;而在家人本来就在不同社群中生活。二者如何合作,帮助社会需要物质和精神帮助的人们,如何以道教教义使更多的人精神有所依归,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我在经过一些调查研究后认为,无论佛、道,居士和居士林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居士林怎样管理,要不要发展,是需要认真研究的。上海佛教居士林由宗教局为主管单位,组织运行良好,是可以借鉴的经验。
中国道教要振兴,提高对道教经典和教义的研究水平,就需要走出国门,和各种宗教进行交流切磋。在这方面,出家人和在家人也是可以紧密合作配合的。应该承认,迄今我国本土宗教——道教和佛教,乃至儒学,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很小。我们应该发下宏愿,让道教和佛教真正成为世界显学,中国的出家人和在家人真正成为这一显学的主力,同时本着“自觉觉他”、“度己度人”的精神,成为世界和谐和安宁的有生力量。现在比较急迫的是努力培养出一批(而不是一个两个)精通一两种外语、在哲学、历史、文学等有关领域具有一定修养的国际型的出家人和在家学者。为此,我曾经做过一点点试验,先后在澳门和北京组织或单独进行儒一释一道以及儒一犹、儒一耶面对面的对话。这些对话虽然是初步的,还不够深入,但已经增强了我的中国宗教和儒学完全可以在新的时代以一个新的视角、新的高度与异质文化和宗教进行对话的信心。在山东省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明年九月我将在曲阜主持国际性的首届“尼山论坛”。希望这一论坛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逐步成为我国主办的世界不同文明对话的主要平台,也成为帮助我国学者和出家人成为国际型人才的一股力量。“尼山论坛”基本上两年举行一次,明年拟先进行儒一耶对话,可能以宗教与社会伦理为年度主题;以后还会开展儒一伊、佛一印、道一犹等等对话。每届我们都将尽量多邀请一些世界著名的学者和神职人员,他们将带来西方和中东、印度研究宗教和文化问题的最新思路和成果。希望在座各位对这个论坛给予大力支持,踊跃参加。
要培养一批国际型人才,只靠请进来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走出去。去年在西安和香港举行国际《道德经》论坛,我看到不少外国求道者,身着道服,甚为虔诚。经了解,其中有些人经常到中国来,有些还曾经长期居住在中国。我想,我所说的“走出去”,也应该包括像人家那样到某个国家去住上几年这样的方式。
四、道教和哲学的关系
任何宗教都有自己的哲学。丰富的道教经典中同样包涵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成果。《道德经》、《南华经》当然是道教哲学的源头,而历代高道居士也有很多人为丰富道家的哲学宝库做出了杰出贡献。我们钻研经典不能不就其中的哲学,也就是形而上深入思考。所谓冥思静虑,也就包括了对经典中不可道不可名、玄之又玄的“道”作深刻的领悟。
中国的哲学,特别是道家的哲学,与西方哲学有着出发点、旨趣和归宿的不同。古代贤哲所创立的哲学是从自然、人生、社会中经过体验,经验,通过关联性思维,把宇宙、社会、人身作为整体进行观察分析而总结出来的,不管是哪一代的哲人,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