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增进了解 促进和谐

作者:张继禹




  2008年7月16至18日,我和中国伊斯兰教协会陈广元会长、中国佛教协会学诚副会长等一行五人应邀赴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参加了由沙特阿卜杜拉·本·阿齐兹国王倡议,伊斯兰世界联盟主办的世界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不同宗教间的“世界对话会议”,沙特国王和西班牙国王等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了讲话,来自世界各地的宗教界人士、学界人士、政界人士、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等200多人出席了大会。这次由伊斯兰世界联盟主办的“世界对话会议”,因为沙特国王的高度重视和前所未有的开放性而备受外界关注,会议所取得的基本共识也是对所谓“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反驳,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对话在当今来说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事物,但对于增进了解,缓和矛盾,促进和谐却是大有裨益的,因此对话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一种潮流。对话中所热议的相关话题不仅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更有必要根据各自宗教的教义神学作出深入的理解和阐述。在此,谨就个人的所思所想略抒于后。
  一、尊重:自是而不非他。人性中有许多光辉的东西,但也存在着不少的弱点。宗教教人则是要通过修持克服弱点,显扬、保持和恢复人性的淳善光辉。在理论层面来说,站在自我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和评判,虽然并不一定导致对或错,因为人人都会有自己的立场,但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模式势必难以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设身处地去了解对方,由了解而达到理解,甚至是换位思考,包括不同话语表达的形式,平等相待,由此来达到全面性的思考和评判,从而在理论的层面上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尊重。然而,在现实中来说,最重要的是都要努力从各自的角度做到自是而不非他。自是,就是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尊重他人的前提,不是要放弃自我,反之是要有充分的自信。自是而不以自我为中心,以此为基础去认识他人、了解他人,从而达到互相尊重,自利利他。从多元化的角度来说,坚持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不仅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也是保护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的必然要求。诚如大会《声明》所说: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进步和繁荣的动力之一。关键是要充分尊重自我之外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而不自以为我才是最完美的,也就是在对话中大家所说的,没有一种宗教高于其他宗教,正确审视自我的优秀与不足,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秀之处,找到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而不同。为此,道教教人要“不嫉不妒,不憎不恨;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二、慈爱:用爱来消解隔阂与心结。爱是人类最美好的东西,也是人生来所禀有的。我们知道,无论哪个种族和人群,母亲爱她的儿女都是一样的。因而道经中说:道慈众生,如母慈子。作为人类精神世界的宗教,教人慈爱和传播爱一直都是各大传统宗教的根本要义,基督宗教和伊斯兰教都强调爱人如爱己,教人要彼此相爱;佛教和我们道教则强调要不杀不害、大慈大悲、齐同慈爱。也就是说,宗教是培养和启发人们生长爱心的大熔炉,她让施予爱和接受爱都成为一种天命,让人们全方向来感受和体会“爱”在生活和生命中的意义,她从防恶止杀开始,一步步引人向善,让人们从内心深处生长起大慈大爱之心,温暖自己,温暖世人。在现实社会中,建设一个充满了爱和温馨的家是传递爱的核心,也就是要爱自己的父母兄弟及家人,只有这样人们的心才有安顿之所,我们社会的和谐才能有根基。反之,若对自己的亲人都没有爱心,又如何能与他人彼此相爱。然而,我们每个人都是有家有国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有身份定位的,因此,对于各大传统宗教来说,我们既应强调爱自己的家和国,爱自己的亲人;但又要谨防因爱而生怨恨,要教人有大慈大爱之心,不独爱自己的亲人,也要爱你周围所有的人,用爱心来化解误解和种种的不悦,相互帮助,相互激励,使人人心中都存有感激并愉快。进而慈爱一切,爱人如爱己,道教讲是要悯及一切,要齐同慈爱,佛教讲爱不应有分别心。也就是要像水一样润及一切的有形与无形的生命,不分亲疏远近和尊卑贵贱,不求回报和荣誉。用一颗诚挚的爱心来消解彼此埋藏的心结,化解已往的仇恨,消弥灾难带来的伤痛。我们应当相信,诚挚的爱心能消解世间一切的阻隔,是灾难的最大克星。
  三、沟通:让心灵通而不塞。道教讲“道不可壅”,讲“道以通达为义”。也就是说,道不可壅塞,通达才是道应有之义。人们发起对话、组织举办对话,诚若这次会议的《声明》所说:对话是人类相互了解、合作与交流最重要的途径。根本之意就在于通过对话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合作。而关键是要沟通,让心灵通而不壅,古话则所谓交心,亦即“通”是过程和目的的全部。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看到,很多问题和冲突都是由于不通造成的,有的则是人为制造不通来酿成事端。在现象世界中我们也可以知道,润养所有生命的水,必当要使之通畅其流,如果壅塞就会泛滥以成灾害。现实和现象都告诉我们,人事不能壅塞,壅塞就可能引发事端;人心更不能壅塞,壅塞了就会衍生积弊而致使问题百出。如何来达到彼此相通呢?国际道德经论坛曾提出:“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具体来说,一是要通过对话等形式,在相互尊重的原则下努力促进人与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不同宗教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增进互相了解和心灵的沟通,以维护世界的和谐。二是要自通以与他通,自通就是要以自心通为前提,做到自心没有隔阂和阻碍,乐于助人和与他人交流,以一颗光明通透的心来与他人相交;他通就是与你交流的对象心要畅通,双方的交流、了解、沟通既要有过程也有相互影响,相信与自己互相交流的对象也是明明亮亮的。让我们的对话既能帮助我们坚定信仰、传扬美德、增进感情,又能帮助我们战胜纷争、战胜卑劣、战胜自私,让心灵通而不塞,促进人类和谐相处。
  四、宽容:彰显人类的美好品格。宽容是人类最美好的品格,因为有了宽容我们才相互尊重,自利利他;也因为有了宽容我们才能沟通,增进理解,消除隔阂;还因为宽容与慈爱相映成辉,让人们彼此相爱。我们知道,时间的宽容使人类拥有了多元的文化财富;天地的宽容使自然界多样的万物繁荣。因此,太上老子提出要“致虚极”,因为只有“虚”才能有更大更广更高的空间,有了空间才能生长发展,才有生机。致虚就是要达到最大的宽容,如何来修行以达到呢?为此,我们应注重,其一,宽容源于包容。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多彩的世界则是多元的,我们应以自是而不非他的原则,包容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传统和不同的民族习俗和生活方式,包容不同个性和风格,包容他人一时的冲动和不理解,包容一切的不同和分歧,坚信差异并不一定导致纷争和冲突。其二,宽容源于改变。我们不能以我为中心,不能自私自利,不能一味地争强好胜,要善于改变自己的心态,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和态度。其三,宽容源于培育。我们要培养和平和悦的心境,培养宽阔胸襟,培养接受不同意见甚至是批评的心态,即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说是培养其实是对人生品行的磨练。其四,宽容源于自然。大自然是宽容的,在大自然里,人和纷繁多样的动植物各安其所,各展其美,尽其丰采,而一切都是那样自然而然。因此,我们以宽容为美,就应效仿大自然真实无为的宽容,让宽容成为一种自然。
  沙特国王在他的讲话中曾说,人类也许可以毁灭这个星球的一切,但也一定能够把地球变成和平安宁的家园。对话作为一种潮流和人类实现和平的重要途径,将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起前行,因而对话交流的形式将没有终点。在不同的宗教和文化中尽管有许多的不同,但人类祈愿和平,主张尊重、慈爱、宽容,信仰真、善、美,将始终都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宗教与文化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也将伴随着这种追求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