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全真道发祥地昆嵛山
作者:张云涛
与此同时,玉虚观万寿宫作为全真道嵛山派的祖庭也是胶东道教圣地,屡经修葺,规模不断扩大,道门提点驻节此观。元代大文学家元好问在《怀州清真观记》中称:“天下道院,武观为之冠,滨都次之,圣水又次之。”成为北方道教第三大丛林,涌现出一批高道如尊宿通玄葆和大师(道门提点)方道显、敦朴葆光大师(提举)韩道和、静应通玄大师(提点)宋通荣、万寿宫本宫提点高道林等[19]。
三、明清:衰落与复兴
全真道内修“真性”(成仙证真之本),外修“真行”,先性后命,以“明心见性”为修炼第一要务这种只修一己性命的做法不为明朝统治者所赞赏;加上全真道因投靠女真、蒙古少数民族政权造成教门繁荣,也与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口号的大明王朝格格不入,全真道在明朝受到冷遇是必然的。宗教的存在与发展,主要靠统治者的信仰和支持,以及其为人民群众所接受的范围和程度,[20]失去了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持,昆嵛山乃至整个北方地区全真教迅速萧条下来,以东华宫、玉虚观万寿宫、烟霞洞神清观为代表的昆嵛山全真道中心道事寥落。但由于宗派繁衍,教团经济基础雄厚,以及广泛的社会基础,全真教在昆嵛山还有少量的宗教活动。
明神宗(1573-1620)时,印造道教《大藏经》颁施在京及名山道观供奉。万历三十九年(1611)四月,敕颁藏经“广通之宝”玺诏,并赠烟霞洞神清观《大藏经》,特谴御马监张简来昆嵛山,算沾点皇恩,[21]此后再无下文。
明景泰四年(1453),原籍苏州府嘉定县的文登县信官蒋理发心施财,壮塑东华宫圣像,祈保平安,如意吉祥,此后再无维修者。明中叶以后东华宫毁于火,断壁残垣,再无繁荣的机会。
玉虚观万寿宫仍有较大影响,明代提督学政邵贤曾有诗碑题于万寿宫东西山墙。
清初,由于民族矛盾激化,出现了和全真道兴起时相同的政治气候,全真道中的龙门派出现复兴景象,但再也无法达到元代那样的鼎盛局面。由于顺治年间(1644-1661)昆嵛山六度寺僧常和尚等人助栖霞人于七举行反清起义,作为全真道发祥地的昆嵛山寺观遭到严重毁坏,从此一蹶不振。
清后期昆嵛山东南部的全真道活动有所恢复。咸丰四年(1854),玉虚观万寿宫最后一次维修。[22]另外,明中后期全真教嵛山派在玉虚观东南今小观镇大芦头村附近创立了太平观,按“本和教忠礼智时阿吾基远近从何起阳子结金辉”20字排行,在清代后期第十三代王从政主事时达到强盛。王从政在北京白云观受戒一年,从北京带回御赐“道为吾友德即我邻”对联和“三茅第及”、“九转丹成”两支金字匾,并于同治六年(1867年)重修太平观。此时太平观与北京白云观、青岛天后宫、崂山上清宫以及昆嵛山的神清观、东华宫、玉虚观都有密切往来, 堪称昆嵛山全真道最后的落日余辉。[23]
注:
①“根余山”出自北魏史学家崔鸿《十六国春秋》一书。书中记载,西晋永嘉(307-312年)年间,曹嶷占青州,后赵石勒派侄儿石虎攻之,曹嶷不敌,“欲徙海中保根余”。据考,此处“根余”即根余山,亦今之昆嵛山。改称昆嵛山至少在唐以前,唐光化四年(904)立《无染禅院碑》载:“大唐登州牟平县昆嵛山无染院……其山乃号昆嵛”。
②《元史·邱处机传》载:“邱处机为全真,学于宁海之昆嵛山。《齐乘》、《仙经》谓之姑余山,相传麻姑于此山修道上升。”此处姑余山即麻姑山。北宋政和六年(1116),宋徽宗下召敕封麻姑为“虚妙真人”,并在昆嵛山中建庙立碑,供四方祭祀。
③[11]《玉虚观碑记》,民国二十五年(1936)《牟平县志·金石》。
④光绪本《文登县志·山川》。
⑤“三神山"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齐人徐市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史记·封禅书》:“自威、宣、燕昭,使人入海求蓬莱、方丈、瀛洲。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风引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皆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上述“渤海”、“蓬莱”等地名均在昆嵛山附近,且传说中的地理方位、地理名称与昆嵛山的地理位置及蓬莱的历史称谓相吻合。
⑥《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始皇东行郡县,上邹峄山,立石,与鲁诸儒生议,刻石颂秦德,议封禅望祭山川之事……于是并渤海以东,过黄陲,穷成山,登芝罘,立石颂秦德焉而去。"第二次东巡在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始皇出游……自琅琊至荣成山,弗见,至芝罘,见巨鱼,射杀一鱼,遂并海西。"自“琅琊"到“荣成山”,昆嵛山是必经之地。
⑦刘彻被册立太子前曾做过“胶东王”,昆嵛山在其封地内。《通鉴辑览》记载,元封元年(前110),汉武帝“东巡海上,礼八神。益发船,令言海中神仙者求蓬莱,予方士传车及间使求仙人,皆以千数。” 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听方士公孙卿说有神人在东莱一带出现,“遂至东莱,宿留数日” 。太初元年(前104),“益遣方士入海,上自泰山至东海,考入海方士求仙者”。太始三年(前94)正月,“上幸东海。”又“获赤雁,作赤雁之歌。幸琅琊,礼成山,登芝罘,浮大海还。”
⑧《七真年谱》。
⑨《金史》卷七《世宗纪》,卷九《章宗纪》。
紛{1}关于马丹阳羽化时间,《中国道教史·道教大事记》记为四月;参与其葬事的王玉阳在《云光集》卷二有“冬月二十二日丹阳蜕质升霞”诗,应以后者为是。
[12]《北游语录》卷1。
[13]同治三年(1864)《宁海州志》。
[14][18]光绪本《文登县志》卷十二《释道》。
[15]张仲寿:至治三年(1323)《抱元真净清贫李真人道行碑》,《文登县志》卷十二《释道》。
[16]光绪本《文登县志》卷十二《释道》,《文登县志》卷四《寺观》。
[17]《东华宫玉皇阁记》,光绪本《文登县志》卷四《寺观》。
[19]至正七年(1347)重修增福延寿宫碑,山东省荣城市人和镇铁查山云光洞。
[20]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623页,
[21][22]民国二十五年《牟平县志》。
[23]《文登市志》,城市出版社,1999年,第896页。
(作者单位:威海市文物管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