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阐释《道德经》 弘扬和谐精神

作者:齐晓飞




  《道德经》通篇都闪烁着和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经典中富含和谐思想的代表作。《道德经》中有不少章句直接讲到了“和”,如“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冲气以为和”、“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等等。除了直接讲到“和”外,《道德经》在整体上贯穿着和谐的思想。比如主张和平、反对战争的思想,“兵者,不祥之器”,“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推崇“水”的品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强调道法自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一种“自然而然”的“和”的境界;《道德经》还以“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为“三宝”,从这三方面出发,达到的效果实际上也是和谐。此外,无论阴阳平衡,“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还是无为不争、柔弱胜刚强、反战尚和、守中抱一等等,都体现出“和”,都可以理解为和谐。这些宝贵的思想资源经过今天的现代转换,都可以发挥积极的影响。
  今天我们探讨老子和《道德经》,意义并不在于老子具体想了些什么、写了些什么或者做了些什么。将古人的思想完全不变地搬到现代社会,是行不通的。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思想因为反映出宇宙、自然、人类的永恒规律而继续为人们所珍视,有些内容却因为时空的改变而逐渐失去意义。当然,对任何思想的评价也难免带上当时当地的时代色彩。就今天来说,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论坛,挖掘《道德经》中对当代仍有借鉴意义的思想闪光点,进行大力弘扬,并不是完全照搬,更不是拟古复古,而是古为今用。
  长期以来《道德经》中最为人称道的辩证思想,其实也与和谐有着紧密联系。《道德经》认为事物存在两种相反状态,不断发生作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无、难易、长短等,本身就是不同的存在,但又相辅相成、永恒相依。《道德经》还重视柔弱、柔韧者的另一面,“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胜……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还有和光同尘,承认世界的复杂性、多样性,但不同事物间又“负阴抱阳”、相互转化,这种思想是很深刻的。因此,《道德经》所倡导的“和”,是和而不同的“和”,既相异(不同)又共存(“和”)。这是非常重要的,回答了很多人的疑问。我们提倡的和谐社会,也是承认“不同”的和谐社会,绝不反对竞争和进取。
  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即将在西安和香港共同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为全世界爱好、研究和践行《道德经》的人士,搭建一座对话、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举办这样一个高层次的论坛,我认为,有着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老子及其《道德经》是超越历史的,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有助于彰显道教的思想内涵,提升道教的文化品位。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奉《道德经》为根本经典。不论过去或是现在,其存在与发展,都不可脱离老子的思想和《道德经》文化。然而当下,道教的确存在这方面的问题,以至于其精神面貌、文化形象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因此,我认为,道教应整饬道风,改变神仙有术而黄老不彰的状况;应从根本上坚持老子的思想要旨,总体归顺《道德经》的文化源流。我们对道教的发展,似乎也应抱有“使我介然有之,行于大道,唯施是畏”的态度才好。
  二、老子及其《道德经》是超越宗教的,举办道德经论坛这样的活动,有助于增加国人思想上的定力,塑造我们应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形象。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抓住历史的机遇,走上了民族振兴的道路,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暴露出很多深层次的问题。所以,中央提出要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我认为,在科学发展中,文化的建构是重要的任务,科学的发展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作为依托。我们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走向世界,不仅要有高速公路、高楼大厦,还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我们既要以开放的胸怀吸纳世界异域文明的成果,也要重视对包括儒、道、释在内的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深入挖掘《道德经》的和谐思想精髓,能增加我们思想上的定力,塑造我们应有的文化品格和文化形象。
  三、老子及其《道德经》是超越国界的,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有助于为共建和谐世界丰富文化元素,增加思想资源。《道德经》既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的宝藏。前些年,美国《时代》周刊推选过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10位作家,老子名列第一。《道德经》产生于2500多年前,虽然只有5000多言,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历史上研究和注解《道德经》的人有1000多家,近代以来又被翻译成20几种外国语言,存有近500个翻译版本,有关它的中外文书籍可谓汗牛充栋。最近,我们正在考虑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收集《道德经》的所有版本,做成纪念品。香港道教界的朋友告诉我,《道德经》在全世界的印刷品中,是名列前茅的,这说明世界需要它。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时代,《道德经》的魅力更加凸显。所以,叶小文会长在策划论坛时就提出,不能关着门办论坛,要看到《道德经》的世界意义,充分阐释《道德经》的和谐思想,并把它的和谐思想推向世界,为共建和谐世界作贡献。
  当前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说,和谐社会是今天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所希望达到的一种完美社会状态。在《道德经》整个思想体系中,无论明确表述与否,“和”是一种体现在各个方面、能够让人感知与追求的理想状态,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这与我们今天的目标具有很大的一致性。为了确定论坛主题,我们组织专家学者进行了两次专门研讨,最后确定了“和谐世界,以道相通”的主题。这个主题既体现了《道德经》的核心价值,又与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主题“和谐世界,从心开始”相呼应。
  总体来讲,“和谐世界,以道相通”,应该包括一条线——和谐,两个问题——道和通。这个“道”,是《道德经》的最高范畴,是其和谐的哲学基础,也可以看作是其宇宙本源和宇宙万物的总法则。“通”的结果是什么呢,那就是达到和谐。这既是2500年前老子的理想,也是今天我们努力的目标。深入老子的思想、阐释《道德经》,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关于和谐的思考,更好地弘扬和谐精神,这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和共建和谐世界,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