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论坛虽将闭幕 精彩还会继续
作者:叶小文
论坛即将闭幕。在这难忘的六天里,我们见证了精彩纷呈的开幕演出,气势恢宏的万人诵经,庄严肃穆的楼观台法会,余音绕梁的道教仙乐,目不暇接的《道德经》版本展和宫观图片展,以及精彩的大会发言和两场妙语联珠的大会座谈。高人高论,为我们启迪心灵、开启智慧。丰富的内容,成就了论坛的圆满。在此,我谨代表主办方——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和中国道教协会,承办方——香港组委会和陕西组委会,对发来贺信的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先生等政要,对所有的支持者和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对这个论坛十分重视。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发来贺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全国政协副主席刘延东、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先后到会或致辞。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托我转告他对论坛的祝贺,对各位的问候。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第64章)。在论坛即将终了之时,让我们再回到在论坛筹备之始要思考的问题:《道德经》已成书2500年,我们为什么还要举办这个论坛,为什么还要提倡重视《道德经》?
重视《道德经》,看似一次对经典的回归,其实在酝酿一个时代的进步。在老子的时代,人与环境、人与人的关系比较简单、自然、朴素,人们比较容易效法自然法则、尊重客观规律。而进入到现代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复杂许多,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巨大成就面前,也比较容易陶醉甚至得意忘形。重读《道德经》,来一次返朴归真、道法自然的回归,作一点尊重客观、遵循规律的反省,有助于找回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密码,有助于酝酿一个时代的新的进步。
研究《道德经》,看似一次对古典的发掘,其实在推动一个现代的超越。《道德经》的弥足珍贵,在于它具有超越历史、超越宗教、超越民族、超越国界的品质。“《道德经》论坛”摆出的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昂扬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则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二十一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中,应该包括并不逊色于十六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我们新时代新中国的“文化复兴”。
高颂《道德经》,看似一次对传统的依恋,其实在大踏步走向现代、走向未来。传统是民族的本,每一个辉煌的文明,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作支撑,都离不开先人的智慧与哲理的学习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离不开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就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
当“国际道德经论坛”的火炬即将熄灭的时候,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那栩栩生辉的坛徽。
坛徽的意义,从广义来说,它的下方,是逶迤的长城,象征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积淀和生命力的生生不息;从这里,正腾起一条巨龙,站起一个巨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蓄势待发,势不可挡;而上方那朵璀璨的紫荆花,象征着中华民族不仅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还必将对人类做出较大的贡献。
坛徽的意义,从狭义来说,下方是西安古城墙的南门;而上方那朵璀璨的紫荆花,则代表美丽的香港。这次论坛,在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都西安揭幕,在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国际大都市香港落幕,象征着《道德经》将从古老走向现代,从中国走向世界。
坛徽的造型,蕴涵着古今的连接,东西的对话。我们继承历史,面向未来,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不会食古不化,不会抱残守缺,不会放弃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和超越。道家文化能够延续几千年而不中断,正因为它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能够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更新;因为有一代代的高人高道,不断赋予它新的内涵,使之能永葆与时俱进的生机与活力。两千年的道家思想史,也就是对《道德经》因应时代重新解释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家相互借鉴、相互补益,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历史。古有“千家注老”,今有“千人论道”。在这短短的六天里,来自政、经、学、教的各界人士,以多元、开放、创新的精神,对《道德经》重新审视、研究和诠释。这是一次中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全球化转化与重塑的尝试,一次中华民族思想活力和创新精神的演示。
坛徽是一个“道”字的象形。“和谐世界,以道相通。”“道”是一条道路,“道”是一条纽带。“道”使们互联,“道”让我们相通。“道”是创造、历程、境界和精气神。“道”有昂首前进之“首”,“道”有奔走不息之“走”。我们有理由相信,有这次论坛精彩的“坐而论道”,就会有今后实践中更精彩的“起而用道”。
论坛虽将闭幕,精彩还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