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在国际道德经论坛大会上的讲话
作者:许嘉璐
我相信,一方面我们和世界各国的文化进行对话,和不同信仰对话,另一方面中华民族文明内部不断沟通,携手并进,《道德经》和中国古代所有的智慧一定能够为人类文明的对话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应该着力于普及
老子写《道德经》,不是为了供学者研究的,他是在指导社会和人生。换言之,《道德经》是一部从实践中来,又需在实际中践行的宝典。历来研究者、信奉者都是学与行并重,以行为最终目的的。由于历史的和社会的种种原因,现在的人们对它生疏了,隔膜了。据说《道德经》是世界上刊印数量最多的书之一,我们要想一想,在它的故乡是怎样的情形?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事例:哲人对人世与宇宙的思考,通常难以普及到一般民众。在古代,识字者少,但是《道德经》的核心精神,以及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佛教的基本教义,却能进入千家万户、山村水寨,做到妇孺皆知。何以故?儒家基本上是靠学者通过讲学教书进行传播的,宗教则以一般信众所能理解的语言弘法宣道。现在,学术界和宗教界应该学习古人的精神,携起手来多做些普及的工作。
要弘道,要满足人们把握《道德经》精髓的需求,就需要我们对《道德经》的原意进行深入的研究。后世研究前世的元典,总要借鉴前人的成果;但是任何人都逃不脱时代的和个人的种种因素,包括释古以为今这一目的性的制约。因此,现在更应该由今人深入研读,做出适应现代需要,吸收一切有用的成果,比古人更客观、更科学地研究,做出超越前人的诠释。这样,道教的教义也自然可以得到发展,帮助世人找到精神的家园。这些年来,我们看到了不少成果,我觉得还需进一步加强和提高。与此同时,道教教义也需要面对现实做出新的阐释,以回答时代所提出的种种问题。例如前几年张继禹道长提出了“生活道教”的理念,与太虚大师提出的“人世佛教”、赵朴老提倡的“人间佛教”有异曲同工、前后呼应之意,就是可以继续探索的问题。在道教中,有很多道行深厚的高道,学术界有很多造诣深邃的学者,在这方面道教界和学术界又可以联手了。
近年来,我国大陆和港台出版了很多研究、注释、翻译《道德经》的著作,但都是以纸为介质,通常只见字不见图,读者有限。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看电视,翻漫画,吃快餐,我们能不能用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用现代化的手段把《道德经》生动活泼地呈现在男女老少的面前呢?我想,这样做不是不严肃,不是对古代哲人的不敬。老子当年尽量把五千言基本上写成韵语,在我看来就是利用了当时的顺口溜形式,这是他为了人们好懂,好记,便于流传;我们今天以新的形式作为辅助手段,和老子的目的一样。何况我们还有佛教变文的物证。我想,如果老君知道了,即使我们做得不够好他也不会责怪的,因为他的原则是“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三、研究《道德经》需要兼及佛典和外典
《道德经》问世不久,就为儒、法、兵、农、医等家所吸收,其中以儒家吸收为最多,与儒家的融汇也最为深入。此后,南北朝、隋唐、宋明,道家和儒、释的相融更为明显。因此在《大藏经》的“论”部中、在宋明理学的著作中都有经吸收又发展了的道家思想。联系之,对比之,就会对《道德经》这一珍宝有更生动、细致、深入的认知,也会对发展道教教义有所启发。也许现在各大道观的高道们早已这样做了,那就请原谅我过去拜谒楼观太少,说了多余的话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