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吴筠与道教第十洞天剡中重阳宫

作者:肇 明




  重阳宫在浙江省省级名胜区穿岩十九峰内,是一座规模较大、气势恢弘的上清派道观。
   重阳宫与十九峰遥相对望,深藏于桂竹谷中,依山随势而建。层层崇台,鳞次栉比,殿堂楼宇,驻月摘星,气象森严,古朴典雅,充分体现了道教的“玄妙”和“清虚”。
   考我国著名道观,或寄迹于名山胜境之中,复依托于“福地”“洞天”之内,渊源久远,道脉绵长,故名彰而人气聚,气聚而趋兴旺。浙东剡中(今浙江省新昌县境)自东汉、魏晋以来即受道教思想影响,文化底蕴极为深厚。早在唐代,著名道教学者上清派第十二代传人吴筠即在桂竹谷中建有“重阳草庐”。重阳宫的第十洞天就源于吴筠的一段“探宗寻经”的佳话。吴筠(约655-778)“少通经、善属文、举进士不第。性高洁、不奈流俗,乃入嵩山,受业于潘师正,传正一之法”苦心经仰,乃尽得其术。开元中,南游金陵,访道茅山,东游天台。筠尤善著述,在剡与越中文士为诗酒之会(见《旧唐书》和《新唐书》吴筠传)。
   晋安帝元兴三年(405),上清派第五代宗师许黄民避桓玄之乱,率子豫之携带上清经书回至剡中,黄民颠沛流离,经书多有散失。吴筠几番入剡除钟情于剡中山川秀异外,当与搜索上清派遗经有关。据传,当吴筠来到剡西穿岩山下,见这里钟灵毓秀,为道教聚气之所,乃信步进入桂竹谷中,观此处群山环抱,穿岩如阙,千筱挺秀,百桂舒芳,一水逆行而西,诚乃“冲虚之洞天,养真之灵境”也,乃结庐其中,以待机缘。吴筠为上清传人,道教以上为阳、下为阴,清为阳,浊为阴,上清皆阳、故曰重阳,吴筠遂将草庐以“重阳”命之。
   是年重阳节之午夜,吴筠正在庐中端坐闭目养气,忽闻氤氲之气扑面而来,乃微启双眸,但见庐外紫气腾霄,祥光耀眼,知有灵物行将出世,乃寻踪而至穿岩之缆船峰下。见祥光与紫气具从缆船洞中喷涌激射而出,乃腾身而起,进入缆船洞(相传为大禹治水时,作缆船之用)中。此时只听洞壁訇然欲裂,吴筠遂以剑拍开洞壁,于霞光紫气凝集之处得一宝盒,不移时缆船洞复归平寂。
   吴筠携宝盒回至重阳草庐,供奉膜拜三日,才启而视之。乃杨羲亲笔恭书之《道德经五千言注疏》,吴筠得此经书大喜过望,乃穷研勤究,道法与文思均与日俱进。据《旧唐书·吴筠传》记:“玄宗闻其(吴筠)名,遣使征之。既至,与语甚悦,令待诏翰林,帝问以道法。对曰:‘道法之精,无如五千言,其诸枝词蔓说,徒费纸札耳。’又问神仙修炼之事,对曰:‘此野人之事,当以岁月功行求之,非人主所宜适意’。玄宗深器重之。天宝中,纲纪日紊,筠知天下将乱,坚求还山,累表不许。既而中原大乱,仍归会稽,与诗人李白、孙巢父作诗酒交,竟终于剡中,遗文集二十卷。其《玄纲论》、《神仙可学论》等均为达识之士所称,筠词理宏通,文彩焕发,每制一篇,人皆传写,虽李白之放纵、杜甫之壮丽,能兼之者其唯筠乎。”(有所删节)
   据《南乡新书》记:谓白(李白)游会稽与吴筠具隐剡中谷,白由筠引荐入京,同待诏翰林。
   又据《太平广记》记:(吴筠)年一百余岁,童颜鹤发,常若三十余,弟子七十余人。
   后,道教以吴筠之灵迹,将其栖隐之地奉为第十洞天。由于吴筠隐居之“桂竹”乃小谷也,其名不著,故道家第十洞天以其大范围——“会稽山洞”名之。
  (作者单位:浙江新昌道家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