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参加授(升)箓的一些感想

作者:孙敏财




  为提高道教的自身文化建设和道风建设,中国道教协会在著名的道教圣地道教祖庭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举行正一派道士授(升)箓活动。我能有幸参加这次学习交流活动,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这无形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提升了我们的上进精神。
   道教得以延传道脉数千年而后继有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道法揭示宇宙与人生的哲理,道生一气,化为万物,亘古常在。另一方面,道教自祖天师张道陵创教以来有它传承延续道脉使之神圣的科仪,从正一派的授箓及全真派的传戒就足以昭示了这一点。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道观在斋醮科仪中举行戒律传授,亦即入道仪式,目的就是要住观道士知戒、奉戒、守式,宣誓戒律又是入道的凭证。守戒是延传道脉,树立正信,建立道教好形象的重要举措。作为道门中人要有紧迫感与使命感,历代祖师开创的圣洁道观,应在知戒守戒中得到弘扬与发扬光大。
   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商品经济高速发展的大潮中,每天都有各种信息铺天盖地向人们袭来,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道观,也影响着道观中的道教徒,因此道教戒律常被人们淡忘。应当看到,加强道教戒律建设是拯救道教使之兴盛的一剂良药,戒律的传授事关道教的继承和弘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修持,丰富自己的道教知识,把握道教的精神实质,升华自己的信仰,淡泊名利,纯洁心灵,与人为善,坚持正信,才能树立良好的信仰风范和高尚的道教情操。
   早期道教将“戒”称为“道诫”,因“戒”同“诫”,道诫即“道君”对人们传授的劝诫、警告、文告等,用来规范人心制约行为,由道诫演变为戒律。
   道士进入道门,入住道观,就应遵守历代以来祖师传授的三皈五戒,并且按照道教规定的礼仪,举行隆重而肃穆的入道仪式,这样才能算作是一位道教弟子。道士的言行举止,要时常以戒律约束自己,忏悔罪业,诸恶莫作,从善奉行,一心向善,念念在道。
   道教信奉上界有诸神司,人间善恶,分毫必录。《正一修真略仪》说:“箓者,太上神真灵文,九天众圣之秘言,将以检劾三界官属,御运元元……掌览灵国。推定阳九百六天元劫数。”道教正一派是将授箓与传授经、戒、符合在一起同时进行的。授箓的目的是让入道者进行一次道教规戒和经书的全面学习,授箓者要求箓生终身奉行道经戒律,戒除惰性,制断恶根,坚持正信。
   正一道道士授箓后,名录天曹,遂有道位。故授箓是修道登真之阶梯,只有受箓方可为人斋醮。《正一威仪经》列举一百多条入道授箓的威灵。如“正一受道威仪,次当诣师奉受治箓三皈五戒,不受之者,则治司不书,土地不明,不摄五气,不关四司,受此治箓,则魔王拜伏,自称下官。”(《道藏》第18册225页)。这表明授箓归戒后,不管是自身修真,或是为他人斋醮才能有真正的灵威。
   明代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在其所撰《道门十规》中告诫道士:“其初入道,先择明师参礼,开发性地,恪守初真十戒,以此来收悉道心,操持节操。”也就是说,学道之人,首先任务是强调信仰,持守规戒。而信仰与持戒又是相互影响的。可以想象,一个没有信仰的道士,是不可能恪守规戒的。他把持守规戒和强调信仰紧密结合,这不仅是当时道教徒应该遵守的,而且也是当代道教徒应以提倡的。正如《上清灵宝大成金书》说:“夫箓者,始于正一,演于洞神,贯于灵宝,极于上清。”这里已明确规定,授箓时先传授三五都功正一盟威箓,在此箓的基础上,勤修道业,志心向道,皈依道经师三宝,严守戒律,才能进而授灵宝中盟箓,在中盟箓的基础上,更坚心向道,动静合法,道心纯真,方可投师授上清大洞法箓。
   正一道的经箓,其箓阶品级,依其德行道功进行开授,不可越阶授受。授箓活动中传经与受戒同时举行,这是正一派道士宣誓奉持戒律,终生奉行道法的一种传统方式。近代以来,由于历史原因中断。近年为健全正一派规仪教制,促进道教活动正常化,发扬道教优良传统,江西龙虎山天师府开坛举行升授箓,这是续道统,正宗风,振兴道门的一项重要举措,它对于继承道统,弘法传教均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的道教徒,一定要固本强身,努力加强自身建设,特别要重视和加强道教的戒律建设、信仰建设和道风建设,要将“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作为提高道教徒自身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戒律建设”作为道教徒坚定信仰的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道教在当今社会中健康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江苏省道教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