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汤川秀树对老庄思想的现代诠释

作者:王海军




   汤川秀树认为当两个事物之间的不同性与相似形都被认识得很清楚时,类比思维就会变得更加富有成果。于是他淡了自己的经验:“当我在三十多年前试图理解核力时,我得到了充分利用核力和电磁力类比的想法。然而,我也很了解核力和电磁力之间的不相似性。因此,我所得出的理论注定与电磁场的量子理论虽有某中相似之处,而在许多方面又与它不同。”
  
  直 觉
  
   长期以来,人们曾普遍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是西文科学思想的成果,东方传统的方法论思想则似乎是与近代自然科学的精神相悖。事实上,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思想宝库中的中国古代思想,正在以特定的思维方式影响着现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正反映了古代思想与现代科学的某种契合。老庄思想重视直觉,追求用看似简易实则高明的方法处理人类的最深刻复杂问题的老庄哲学,正可以用来补救注重抽象和逻辑的西方科学传统的不足。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汤川秀树认为庄子和惠子的问答则可以看作是对科学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一问题的间接评注,惠子不承认任何象“鱼之乐”那样的既无明确定义又无法证实的事物,接近于传统的科学态度。不过,自己更倾向于庄子所要暗示的东西——直觉和含糊一些的想法。当时物理学家最感困惑的是所谓基本粒子的真正本性和结构,逻辑证明和实验方法在基本粒子研究中有一定的局限,很难用实验手段来直接识别这样的细节,我们要把握住基本粒子的结构,虽不会像庄子知道鱼的内心那样简单,但为了做到这一点,也许必须采取冲破现有知识框框的奇妙思维方法——直觉思维方法,它可以弥补逻辑和实验方法的不足。
   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向着两极化的方向快速推进,试图揭示自然界更深、更广、更久远、更复杂的层次和各种极限状态下的运动规律,其研究的对象愈来愈是一些带有根本性的宇宙之“道”。汤川秀树认为抽象不可能单独起作用,在任何富有成果的科学思维中直觉和抽象完全和谐的和处于相互平衡的,人类必须从直觉开始,然后借助抽象能力来前进,在科学思维中直觉起着重要作用。在推到逻辑结论时,经验主义倾向意味着消去一切不能直接证明的东西,不考虑任何不能在实验上进行测量的量,但今天是物理学理论却涉及一些无法测量的量。此时,单靠抽象铲除和抛弃矛盾是不行了,要直觉地把握整体,并且洞察到正确的东西,即铲除矛盾倒不如在整体中发现和谐。
   于是,汤川秀树说:“正如直觉的背后是抽象在发挥功能那样,在抽象功能的背后不是从整体上来把握事物的直觉在发挥功能吗? 我们期待着,什么时候直觉的功能得以发挥,使得理论向更高的新阶段的飞跃得以实现,从而产生新的物质和自然观。”
  汤川秀树认为在古希腊直觉和抽象是完全和谐和处于相互平衡的,而且不存在科学远离哲学、文学和艺术,这些文化活动和人心很靠近,“一个人可以像欣赏几何学那样欣赏诗。对于像我这样的科学家,古希腊的自然哲学显得是像关于男女神祗的传奇故事和英雄悲剧一样的浪漫的。” 这对科学与人文的互动、东方与西方文化的融合颇具深意的回答。
  
  结 束 语
  
  本文从老庄思想与汤川秀树科学思维所进行的一种尝试的探讨,这也许正如汤川秀树所说的“胡乱引用古人的说法来附会现代物理学,这也许没有多大意义。……既使这样,他竟然有一些想法在一定意义上和今天像我这样的人的想法很相似,这也是有趣的和出人意外的。” 当然,把老庄思想与现代科学家的思维方式进行联系,目的并不在于说现在出现的某些科学结论是古已有之的东西,而是说老庄思想这一古老智慧是可以与今人相喻相通,并且能够给予今人以新的昭示。
   随着自然科学的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转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思维方式和价值向重新获得其生命力,尤其是老庄思想的魅力,在科学的世界里,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崭新的科学思想领域。许多科学家发现老庄思想竟然包含了在他们心中盘旋已久的问题答案,于是,他们纷纷把目光转向东方,试图从中得到灵感和启迪。
  
  注:
  ①解恩泽主编:《日本科学思想纵横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2,第160页。
  ②汤川秀树著,周林东译:《旅人:一个物理学家的回忆》[M],石家庄:河北科学出版社,2000,第102页。
  ③④⑥⑦⑧⑨⑩[11][13][14]汤川秀树著,周林东译:《创造力与直觉:一个物理学家对于东西方的考察》[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56页,第57~58页,第60页,第68页,第55页,第72页,第64页,第127页,第119页,第64~65页。
  ⑤[12]汤川秀树著,那日苏译。人类的创造[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第259~260页,第132页。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