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从《录异记》看道教生态思想之特色

作者:孙亦平




  《录异记》中还描绘了许多具有灵力的动物。例如,蜀江大鳖被人捕获后,放到锅中煮了一个晚上,仍然不死,投入江中,还能够“浮泛而去”。汴河巨龟的壳被烧焦了,但还能“伸颈足动”,投于江中,竟然也能游泳而去。杜光庭对这些神奇动物充满着敬畏之情。他在“郫县小蛇”的故事中还写道:“郫县有民于南郭渠边得一小蛇,长尺余。刳剔五藏,盘而串置于烟火之上,焙之数日。民家孩子数岁,忽遍身肿赤,皮肤泡破,呻吟痛楚异常。因自语曰:‘汝家无状杀我,刳剔肠胃,置于火上,且令汝儿知此痛苦。’民家闻之惊异,取蛇拔去竹,以水洒之,焚香祈谢,送于旧所,良久,蜿蜓而去,民家儿亦平愈焉。”(卷五)当人伤害了小蛇之后,小蛇以其特殊的手段来报复人。杜光庭以伤害动物必将受到严厉惩罚的故事来警告世人,动物也有灵有肉,人不可随意冒犯之、伤害之。人只有善待动物,自己才能得到健康和安宁。
  道教生态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杜光庭从尊重生命出发而主张禁止杀生。例如,“崔道纪”的故事说:崔道纪在科举及第后,游于江淮,因醉酒而卧于客店中。此时,仆人在井中汲水,有一鱼随桶而上。崔道纪得知,喜曰:鱼羹甚能醒酒!然而,当崔道纪吃下鱼羹后,过了一会,就有黄衣使者自天而降并宣敕:崔道纪本来官至宰相,寿年七十,但由于吃了化身为鱼的龙子,故被削除。崔道纪当晚暴卒,年仅三十五岁。(卷五)杜光庭强调,人如果胡乱地捕杀动物就会受到神灵的惩罚,甚至要以命偿命。对重视生命的道教来说,“偿命”应当是对人的最大惩罚。
  在杜光庭的笔下,动物不仅具有灵性,有时还比人更具有道德水准,甚至就是道德化身。他在“异虎”的故事中说:“剑州永归葭萌剑门益昌界嘉陵江侧有妇人,年五十已来,自称十八姨,往来民家,不饮不食,每教谕于人,但作好事,莫违负神理,居家和顺孝行为上,若为恶事者,我常令猫儿三五个巡检汝来。语毕遂去,或奄忽不见。每岁约三五度,有人遇之。民闻知其是虎所化也,皆敬而惧之。”(卷五)老虎本来是凶猛的动物,并不知人事,但在杜光庭的笔下,却化为老虎精,老虎精又化身为妇人,并成为对人类行为进行劝善的道德化身。这种对虎“敬而惧之”的做法,不仅使“虎”类似于“图腾”,提高了人们对虎的敬畏感,而且对制止人们猎取虎类等野兽,从而在客观上对保持生态环境和物种之间的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杜光庭为了说明动物并非是与人无关的另类,他在讲述“忠”、“孝”故事时,经常渲染有孝行的人会得到神异动物的特殊帮助。例如资州人阴玄之,“少习五经,尤精左史”,颇有孝行。父丧之后,阴玄之就住在父亲墓旁的草庐中守孝。他的孝行感动了山中的动物,据说,每当他“六时临哭”时,常有溪龙、山虎和鬼神为之助哭。每天晚上还“常有二灯来照墓前,至明乃息。”(卷五)杜光庭还写道:资州人杨太博也是因守父母之丧而住墓庐三年,由于他的孝行诚敬,“有神灯照墓,猛虎驯伏,有白兔之异”。蜀相王公听说其事迹后,特“降敕褒奖,表其门闾”。(卷五)在杜光庭的笔下,那些有孝行德行的人,不仅会受到人间帝王的嘉奖,而且还会得到神异动物的帮助。杜光庭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如果人有善行,那些神异动物就会来殷勤相助;如果人做了坏事,就会受到惩罚,甚至会变为动物。例如,吉阳治有一女子,是涪州裨将蔺庭雍的妹妹,她“因过化中,盗取常住物,因即迷路,数日之内,身变为虎,其前足之上银缠金钏,宛然犹存。每见乡人,隔树与语云,我盗化中之物,变身如此,求见其母,托人为言之。母畏之,不敢往。虎来往郭外,经年渐去”。(卷五)杜光庭以这位因偷东西而变身为虎的女子对人世的眷念之情来说明变成动物的可悲下场,并以此来劝谕人们应当时时为善,不做坏事,以追求生命的最好结局。
  杜光庭虽然将仁爱精神和悲悯情怀贯串于对动物乃至对自然万物的态度之中,但对于那些害人的野兽,他却决不心慈手软而主张为民除害。杜光庭记载的“廓蒲除虎”的故事就是讲的这方面的事。廓蒲看见“有鸷兽暴害于人,渔樵不通,道途断绝”,他就于数年之内,“剿戮猛虎不可胜数”,尤其是除掉了那只“其形伟博,便捷异常,身如白锦,额有圆镜,光彩闪烁,害人最多”的食人虎之首帅,最终使“生众顿安”。廓蒲杀除恶兽的惠民行为得到了当地人的敬仰。后来人们专门立庙纪念他“捍大灾,御大患,功及于民”。(卷四)
  杜光庭还通过讲述鬼谷先生教导生活于战国时期“不慕神仙,好纵横之术”的张仪、苏秦的故事而表达了道教的人生理想:“二君足下功名赫赫,但春到秋,不得久茂,日既将尽,时既将老。君不见河边之树乎?芽仆驭折其枝,波浪激其根,此木非与天下人有仇怨,所居者然也。子不见嵩岱松柏华霍之树,上叶陵青云,下根道三泉,上有玄狐黑猿,下有豹隐龙潜,千秋万岁,不逢斤斧之患,此木非与天下人有骨血,盖所居者然也。今二子好云路之荣,慕长久之功,轻乔松之永延,贵一夕之浮爵,痛焉!”听了鬼谷先生的一席话,张仪、苏秦赞叹地说:“伟哉先生,玄览遐鉴,兴亡皎然,二子不能抑志退身,甘蓼虫之乐,栖竹苇之巢,自掇泯灭,悲夫!痛哉!”(卷一)道教的人生理想不在仕途得意,而在于顺应自然,乔松永延,这也成为《录异记》的主题之一。
  杜光庭所讲述的志怪神异故事,其中经常潜隐着“普天之内,皆为造化,蠢动含生,皆有道性”的思想,强调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各有其灵性与存在的价值,人可以赞天地万物之化育,但不可为了自身的利益来扼杀、甚至毁灭各种自然物。《录异记》通过对神奇事物的描绘,赋予了山水洞石等自然景色和动物植物以精神灵性,使它们超越原来纯粹的自然属性,体现出了道教对生命和自然的独特看法,其中所深蕴的尊重自然、效法自然以达到天人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应特别值得生存环境正日益遭到破坏的现代人所珍视。(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哲学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