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紫霞观纪游

作者:袁 奋




  住在武陵源沙坪的家庭旅馆村,出门闲步,马路旁边的山崖上,几幢气宇轩昂的寺观便跃入眼帘。虽然从此路经多次,却从未进去一睹风彩。行近山门,见一群泥瓦工匠正在修补路径,匠人们告之,今日不收门票,等几天重新开观后每人就得花20多元才能入内了。几位陌路游客便沿着石级山径开始攀登了。
  初夏之际,久雨初睛。雕梁画壁的古朴建筑依稀点缀在山崖间一片翠绿之中,真有“万绿丛中几点红”的韵味。行进百步,顶头骄阳已晒得游人汗流浃背了。我们在悬崖山径间寻阴凉处稍息,一块大理石碑竖在路旁,原来是介绍碑下石块上的足迹。此石叫《仙人足迹石》,石块上嵌着一只硕大的足迹,五指分明,掌跟清晰,张手一量,大约3.5尺,宽约1尺。传说是明朝崇祯年间土人拓荒掘地时所得,据今已有370余年了。
  拾级再登数十步,便是几间排房倚壁而建,这是守观者的住所。房前有一块三米多宽的石塌,是一方难得的观景台。排房左侧便是一幢气势恢宏的道观,殿门上书《紫霞观》匾额一块。笔力猷劲入木。两旁有联云:客到霞观或从索溪东来索道西去;天留海迹不过桑植北顾桑田南游。对仗工整,写意真切。走进大殿,阴风乍来,使人彻骨生寒。宽绰的殿堂中,正面坐着三尊神仙,高约丈许。香案上烛光熠熠,香烟缕缕,芳气郁郁。殿堂两侧分立着四座彩色塑像,个个龇牙咧嘴,甲胄护身,手执利剑,身高八尺。随去的几位花甲老妇早点燃了香纸,磕头膜拜。那位守观老者便敲响了木鱼,当当有声,口中念念有词,不知所云。
  大殿中有暗道直通山顶。由于正值电路维修,暗道中灯饰不明。老者见我们执意登顶,便取来两只大红蜡烛,嘱我们小心行走。我们进入暗道,伸手不见五指,点燃红烛,豁然开朗,暗道中时有水珠渗滴,路径崎屹,十分湿滑。暗道两旁有许多石塑彩雕,都是青面獠牙、獐头鼠耳的鬼怪在给人行刑,大概是按地府18种酷刑编造的故事。几个老妇见了吊死鬼硕长的红舌和碓子撞人的几组雕塑后,直惊得啧啧咂舌,说阴间可怕。大家边行边看,曲径通幽数十米,终于见到一丝光亮,便知到了出口。爬到山顶,山顶有一方平地,又建有几幢殿宇。工人们正在那里维修。在山顶放眼四望,苍山如海,翠微莽莽,索溪如索,逶迤东流,新兴的旅游新城——武陵源镇,被一片片楼堂馆所装点得分外妖娆。大马路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一派兴旺景象。谁会想到,20年前还是穷山恶水,荆棘丛生的偏僻之乡竟然成了享誉世界的风景明珠呢!人们又怎能不为改革开放的政策而叫好!不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放歌呢!
  我们沿着暗道点烛返回,正想打听紫霞观的历史沿革,一块字牌使我们尽知其详。字牌上写的《紫霞观记》是桐城人镜仙氏所书。后从字碑和方志中得知,传说据今800多年前的南宋初期,武陵蛮王向氏,不皈王化,自称天子,踞险抗雄。朝廷便遣杨门五女提师进剿。向王匿于洞中,有两位民妇侍护。官兵攻而不克,杨八姐脑怒,便炮圮洞门。只见巨石空裂,一男二女便哀死洞中。土人见晨暮之际,崩石隙间有烟霞霭霭,如虹如霓,深感其义,传为仙踪魅迹。
  元季,道士张玄陵云游至此,路憩崖下,依松入梦,见二妇人持拂尘而立,道貌仙姿,一妇曰:“吾乃紫姑也。”指另一妇曰:“彼乃霞姑也,我们与向王禁于此地,得吕祖超度,羽化为仙。向王被封为青崖山君,宿天子园。令我等在此保佑民众,今已冷落三百余年矣。”言罢,道士梦醒,谵言其事,后便在此结草为庵,始开山禁。
  明嘉靖中期,道士张香庭住在草庵,时逢荆南分守兼九(溪)永(定)兵备胡桂芳过此,以为娄山之阴,洞云深处而无一寺一观,为淳民风,便出资建观。明崇祯末年,此观被贼所毁。到清朝雍正年间,当地土人掘得仙人足迹石后,又聚资重建。由于当时慈利县城有紫霞观一座,此地为慈邑所辖,便在此同名建观,合祀为一。同治年间,此观又毁于兵燹。地老天荒,知者少也。直到1992年,由于武陵源旅游业兴,人们见山水风光奇殊,人文景观逊色,由是,俚人怀古,集资于故址重建今日之紫霞观。
  返程时在排房檐下憩,见石塌左端有一木桩兀立崖旁,高约10米,有36把利刃分排插于柱上。正在好奇,守观老者出屋,几位乡民说,这叫“刀树”,有说“刀梯”者,指说老者每天都要赤脚登刃上柱。柱顶有一方如同桌面大小的木板,老者在上练功,翻跟斗。我们甚感好奇,莫说登着锋利的刀口上去,就是在柱顶鸟瞰百丈悬崖也叫人毛骨悚然,还要在上面翻跟头就难以置信了。老者见我们疑豫,也不出声,便从一个笔记本中取出两张彩照,果然是他在柱顶平板上翻腾的留影,真是奇人绝技!这时,我才询问老者,他叫田大伟,今年70岁,永定人氏,其功夫得于祖传。
  走出道观,已近中午,腹中肌肠辘辘。回望山观,却又脑中沉沉,不屑一顾的苍山古观,竟有如此的奇人奇事,真是不枉此游。回到旅馆,向主人索得一纸,信笔以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