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茅山志》作者考
作者:丁雪艳
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对《茅山志》的编纂及各种版本进行了较详的考证,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云:“钱大昕《元史·艺文志》卷二另著录张天雨《茅山志》十五卷。《成化杭州府志》卷十五云:‘张天雨,字伯雨,钱塘人。尝屏居修茅山志,因号句曲外史。’刘大彬志元原刊本明永乐及成化重刊本皆为十五卷。吴全节序,刘大彬叙录,胡俨序亦皆云十五卷。正统道藏本则析为三十卷。又胡俨云元刊本张伯雨所书,盖此书实即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此志详审而有条理,非通常道士所能为也。”①《道教大辞典》中“张雨”条、《道藏提要》中“茅山志”条等也都纷纷引用了这一结论,认为《茅山志》的作者是张伯雨而不是刘大彬。
又明·李贤奉敕撰《明一统志》云:“(张天雨)尝屏居修《茅山志》,因自号句曲外史。”②明·胡宗宪修《浙江通志》(嘉靖四十年刊本)卷六十八、明·徐象梅《两浙名贤录》(明天启徐氏光碧堂刻本)卷四十四亦如是记。明·凌迪知辑《万姓统谱》(明万历刊本)亦云:“(张雨)尝居茅山,著《茅山志》,自号句曲外史。”③
以上各节皆言《茅山志》为张雨所著。此一说也。
孙王成《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④一文针对陈国符先生在《道藏源流考》中的观点进行考辨得出“《茅山志》是刘大彬同赵孟頫、虞集、张伯雨等众弟子大家共同合作的结晶”的结论。今人卢仁龙于《<道藏>本<茅山志>研究》⑤一文考证《茅山志》“是刘大彬主持茅山道务时修成,张雨为实主其事者”。此二说也。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地理类存目云:“《茅山志》十五卷。元道士刘大彬撰。大彬号玉虚子,钱塘人。延佑中袭封茅山四十五代宗师,洞观微妙玄应真人。是书分志诰副墨、三神纪、括神区、稽古迹、道山册、止清品、仙曹署、采真游、楼观部、灵植检、录金石、金薤编十二门,每门以三字为题,盖仿陶弘景《真诰》例也。”⑥此三说也。
现就笔者所见,略作考辨。
陈国符“盖此书实即天雨所修,刘大彬窃取其名而已。此志详审而有条理,非通常道士所能为也”之说,孙王成《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一文已详加考辨驳正,此不赘述。
孙王成、卢仁龙皆以《茅山志》为张雨、刘大彬等人合修。卢仁龙并进一步提出“《寻山志》就是后来的《茅山志》”的“大胆的假说”。理由有三:一,卷帙正好相符。二,刘大彬既然素奇其才,又延聘其主持崇寿观,不会自己修志,又使张雨另为一书。三,虞集《崇寿观碑》所述据自刘大彬,其时正于赵世延撰序为同一年。
我们可以逐一分析其理由:第一,卷帙相符并不能说明问题,或为巧合,亦未可知。第二,张雨并非“刘大彬请来修《茅山志》的”,张雨适华阳,缘于杭灾宫毁,无可奈何,此点刘基《句曲外史张伯雨墓志铭》亦有所述,此不赘言。另雨尝作《四月十九日杭城灾毁数万家,开元再造廿一季,至是复毁,书异鸟一首以自解》:“异鸟鸾之族,臆对如有诉。自从羽翼成,栖息无定处。一飞三十载,营巢经十度。”⑦诗中流露出遇灾宫毁之后居无定所之哀。第三,虞集《崇寿观碑》所述据自刘大彬,其时正于赵世延撰序为同一年,进而推断“寻”字乃为“茅”字之讹,过于武断。《补辽金元艺文志·地理类》著录:“张天雨《寻山志》十五卷。刘大彬《茅山志》三十二卷(元刻本止十五卷)。”此同时著录二书可表明当时二书皆传。故而二书本一之说不足以立论。
至此,前两说皆不确,而第三种说法较为妥当。
刘大彬《茅山志序》云:“句曲有记尚矣。宋绍兴二十年,南丰曾恂孚仲、昭台道士傅霄子昂修《山记》四卷,所书山水祠宇,粗录名号而已。考古述事则犹略焉,大彬登坛一纪,始克修证传宗经录,又五载而成是书。凡十二篇十五卷,题曰《茅山志》。”⑧
《明史·艺文志》:“刘大彬《茅山志》十五卷,元道士刘大彬撰。”⑨嵇璜《续文献通考》卷一七一亦有著录。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著录:“《茅山志》三十三卷,(元)刘大彬撰。”(卢文弨校改为三十二卷),其下自注云:“拜经楼藏元刻本止十五卷。”⑩文津阁《四库全书》收录《茅山志》十五卷。
胡俨《重刻茅山志序》云:“茅山旧有记,而志起于嗣宗师刘大彬,故元时所编集也。又外史张伯雨所书极清洁,元季析毁。”{11}
如是而言,则刘大彬修成《茅山志》之后,张雨曾以其书法精妙而抄写《茅山志》。吴寿晹《拜经楼藏书题跋记》(《清人书目题跋从刊》十)记云:“元刊本《茅山志》每页二十六行,行二十二字,阙三、四、五、六、七、十四、十五,七卷,又文渔先生藏本卷一至八合之得十三卷,其十四、十五二卷终阙焉,先君子书云:据《六研斋笔记》,此本的属句曲外史手写付梓者,虽吉光片羽,犹宜珍惜。”
另据嘉靖二十九年刊本《茅山志》有明江永年序云:“旧志编自前元宗师刘大彬,传于翰林承旨赵孟頫,赞于大学士虞集,书于华阳外史张伯雨,世称四绝。”此可为一佐证。《万历钱塘县志·外纪》(明聂心汤撰《武林掌故丛编》)“刘大彬”条记:“刘大彬,居茅山,延祐间得九老仙都君玉印,仁宗即以赐之,加洞观微妙玄应真人之号。经箓殿宇由彬而新,作山志,张伯雨为之书,蜕于华阳。”亦可为证。
至此可知,《茅山志》为元刘大彬所修,张雨修《茅山志》之说不确。元萨都剌《雁门集》卷七《酬张伯雨寄<茅山志>》诗:“怅作法未识茅君面,喜得茅山道士书。灯外雨声那厌听,风前石发岂堪梳。碧窗云气寒生楮,清室丹珠夜绕厨。梦到层台夜披卷,桂林风动月疏疏。” [12]此诗中所寄之《茅山志》当为张雨亲手抄录,而非其修撰。然后世多未加详辨,据此而言《茅山志》为张雨所修,谬之大矣,盖读书不审之故也。
现见于文渊阁《四库全书存目·史部·地理类》之《茅山志》十五卷,非元刻本。
文渊阁《四库全书存目》卷七六:“后成化庚寅,嘉靖庚戌又重刻者再,此本即嘉靖时刻,不但纸版恶劣,非张雨之旧,且为无识道流续入明事,叙述凡鄙,亦非刘大彬之旧矣。”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著录:“《茅山志》十五卷,元刻本。存卷一、二、八、九、十三/存三卷(二、四、十二)/存二卷(十四、十五)/明初刻本/后编二卷:明嘉靖二十九年张全恩刻本。”[13]
文津阁《四库全书》收录《茅山志》十五卷,而道藏本《茅山志》三十三卷。陈国符在《道藏源流考》附录一《引用传记提要》中亦对此有所论述:“正统藏板式有规定,每卷宇数不能过多,故需重析也。”由此,《茅山志》有十五卷本和三十三卷本两种版本,然刘大彬元刊本为十五卷,后明正统年间收入《道藏》时重析为三十三卷。
综上所言,《茅山志》非张雨著述,实为对大彬修撰。而元刻本为张雨所书,故人多误记云。《茅山志》有十五卷本和三十三卷本两种。
注:
①陈国符《道藏源流考》[M],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48页。
②(明)李贤《明一统志》[M],卷三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③(明)凌迪知辑《万姓统谱》[M],卷四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万历刊本)
④孙王成《元版<茅山志>的作者究竟是谁》[J]. 《中国道教》2001第1期。
⑤卢仁龙《<道藏>本<茅山志>研究》[J]. 《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
⑥(清)永瑢《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六[M]. 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版。
⑦(元)张雨《句曲外史贞居先生诗集》卷一[M]. 四部丛刊本。
⑧{11}(元)刘大彬《茅山志》卷首[M]. 明嘉靖刻本。
⑨(清)张廷玉《明史》卷九十七[C]. 北京:中华书局版。
⑩(清)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八[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2}(元)萨都刺《雁门集》卷七[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据清嘉庆十二年萨龙光辑本)。
{13}《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卷一[C].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作者地址: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