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太平经》的和谐观
作者:毛丽娅
第三,强调修道与行善、积德并重。“神仙之人,皆不为恶者,各惜其命,是善之证也。”③(602页)卷一百十二《七十二色死尸诫》说:“务道求善,增年益寿,亦可长生。”③(669页)“天报有功,不与无德。”③(573页)主张行善立功。卷一百十《大功益年书出岁月戒》也说:“如有大功,增命益年。”③(537页)强调行善对于成仙的意义。人欲长生不死,羽化飞升,除身形炼养功夫外,尚须道德行为的积累,两者不可偏废④,人能行善积德,“清静自居,外不妄求端正内,自与腹中王者相见”③(687页),“人心善守道,则常与吉;人心恶不守道,则常衰凶矣;心神去,则死亡矣。是故要道与德绝,人死亡,天地亦乱毁矣”③(374页)。为此,《太平经》对修道者的行为提出了诸多要求,将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纳入了治身思想体系。强调孝道,认为“不孝而为道者,乃无一人得上天者也”④(656页)。人应“常怀慈仁之施,布恩有惠,利于人众”③(610页)。
总之,《太平经》的和谐观强调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处理人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方面,主张自然无为,“万物受命于天,反养体于地”③(102页)的思想也引导人们摆正人类生存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方面,强调君臣民关系的和谐,倡导民族和睦、男女和谐,以及个人身心和谐。《太平经》的可贵之处在于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置于整个宇宙大秩序中去考察,要求个体克制自我欲望,过一种有节制的生活,以维持人、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
注:
①于春松《在全球意识观照下发展中国文化——访汤一介教授》,《开放时代》, 1996年第6期。
②老子《道德经》第42章。
③王明《太平经合校》, 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版。
④王平《太平经研究》,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第70-71页。
⑤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1卷,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16页。
⑥张桥贵《太平经的“夷狄”论》,《云南民族学院学报?穴哲学社会科学版?雪》,2001年第3期。
⑦孙亦平《论太平经的妇女观及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第2期。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